《看世界—世界著名战役和战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世界著名战役和战场 ①卡捷什会战(土耳其)公元前1296年,在埃及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古代中国称皇帝为“陛下”)的王宫里,赫梯国的一个使团正在把他们带来的一块用银子做成的字板交给法老。这块银板上雕刻着双方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的18条条文:“伟大而勇敢的赫梯人领袖哈土西尔”和“伟大而勇敢的埃及统治者拉美西斯”宣誓互相信任,彼此永不交战,而且,在一国与他国作战时,要相互支援⋯⋯。埃及在非洲北部,而赫梯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半岛,两国相距千里,怎么会发生战争呢?原来,赫梯处于里海、地中海和两河流域(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流域)之间的要道上,赫梯人在公元前2000年形成国家后,就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1600年,它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基斯坦;5年后,又攻陷了巴比伦帝国的首都(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叙利亚原来属于埃及统治的,赫梯征服了叙利亚,等于在埃及身上取肉,埃及当然不会甘心。后来,埃及的新王国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夺回叙利亚,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决定远征赫梯。公元前1312年的一天,赫梯王国的国王穆瓦塔尔接到一份紧急军报: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率大军侵入赫梯境内,正向奥伦特河上特设的城堡卡捷什推进。对于埃及的进攻,赫梯国王穆瓦塔尔早有防范。在这以前,他已经和小亚细亚十几个小王国组成了联军。联军的人数不少,但兵力分散,很难统一指挥。因此穆瓦塔尔还是寄希望于自己勇敢的战车兵部队。而面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强大的攻势,直接出兵硬拼是不行的。因此,他想出了一条计谋,并据此制定了作战方案。埃及法老集结的军队约有3万多人,分成4个兵团,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海路,直向卡捷什城堡扑来。经过29天的急行军,法老亲自率领的先锋部队已达到离卡捷什城堡约50千米的卡捷什高地。呈现在部队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左边的一条大道通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右边是悬崖深谷,中间夹着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奥伦特河,前面是一片平原,远处山岗上卡捷什城墙依稀可辨。法老命令部队暂缓前进,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决定沿着奥伦特河右岸向前移动,在离卡捷什城堡约10千米的地方渡河,然后直向卡捷什进攻。按照法老的作战方案,部队开始向卡捷什推进。为了安全起见,法老派出侦察兵在前面探索敌军动静,部队行进了一段路程,侦察兵回来报告说前方没有敌军的踪迹。法老听了报告自负地说:“我军进军神速,敌人还在睡大觉呢!看来他们还没有在卡捷什布阵。”并传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离卡捷什只有10千米了,还是没有遇上赫梯人。法老决定按照计划,等其他3个军团到达后,在这里一起渡过奥伦特河。正在此时,卫兵前来报告:“报告法老,抓到两个赫梯兵。”“带上来!”法老命令。被俘的是两个牧人打扮的赫梯骑兵。在法老的审问下,他们说赫梯国王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已经命令部队退出卡捷什城了。①为战场的位置。下同。 法老听了两个俘虏的供词非常高兴:“怪不得一路上没看见赫梯军队的影儿,他们原来这样怕我们”!他得意地笑起来,随即把手一挥命令着:“快速向卡捷什前进!”拉美西斯法老轻信了这两个赫梯士兵的话,不等其他3个军团抵达,自己便率军渡过奥伦特河。出乎他意外的是,卡捷什城堡并不是无军把守。远远望去,城门紧闭,城墙上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埋伏着的军队。这时,法老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现在是孤军深入,难以抵挡穆瓦塔尔埋伏的大军。他一方面派人传令叫后续部队迅速赶来,一方面命令本军团作好战斗准备。其实,在埃及法老率军抵达卡捷什高地时,赫梯国王已经率领两万大军集结在卡捷什山冈的后面,同时派两个赫梯士兵假装投降,前去迷惑拉美西斯法老,诱使他麻痹轻敌,孤军深入卡捷什城堡。法老狂傲自负,轻举妄动,果然中计。陷于赫梯军队的包围之中的埃及法老紧张万分,慌忙命令一个大臣迅速到后面去把第二梯队的军团召来。但是,已经晚了,第二军团在途中遭到了赫梯军队的袭击,被打得溃不成军。赫梯军队回过头来又向埃及法老的军团进攻,把埃及军队团团围困在卡捷什城下。赫梯国王穆瓦塔尔派出一支由2500辆战车组成的部队,直向埃及法老军团冲杀过来。埃及军队猝不及防,一触即溃,赶紧逃回兵营。但赫梯军的战车追击的速度很快,一下子就包围了埃及的军营。法老知道自己的军队面临着全部被歼灭的威胁,唯一的出路是突破赫梯军的包围圈,赶紧靠近河岸,才能与后续部队会合,才有生的希望。于是他亲率部队奋勇突围。埃及军队出其不意的突围,把赫梯军队搞得晕头转向。在埃及军队的奋力攻击下,背对奥伦特河作战的赫梯兵士纷纷落水,那里渐渐被打开了缺口。埃及军面临的形势有了好转,但战局并没得到根本的挽救,因为赫梯国王马上组织了反冲锋,然而他们的攻势显然已经减弱了,因为他们被埃及军丢下的财物所引诱的眼睛发红,有一部分攻击的部队不再去战斗,纷纷拥上前去抢劫各种东西。正当赫梯军队扔下刀枪,大肆抢劫的时候,埃及法老的两个兵团从海路和陆路赶到这里,突然出现在赫梯军的背后。被围的埃及军见海上援军开来,士气大振,奋力进行冲杀,于是,赫梯军反遭到埃及军的前后夹击。赫梯军队经不住埃及军队的前后夹攻,只好退进卡捷什城堡。在卡捷什会战中,埃及和赫梯双方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虽然占了一点上风,却因兵力损失太大,再也无力攻下卡捷什城堡,因此不得不同意穆瓦塔尔的修战建议,退回到埃及去了。但是,两国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前后持续了16年。公元1296年,赫梯国王穆瓦塔尔死了。他的弟弟哈土西尔即位。此时赫梯已经衰落,不能再与埃及继续交战下去,决定与埃及讲和。哈土西尔便派了一个友好使团,带了一块用银子做成的字板,上面雕刻着双方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的条文草案,送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法老完全同意与赫梯休战讲和,在这草案基础上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并把它也刻在银板上送交哈土西尔,这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也称“银板和约”。 马拉松战役(希腊)马拉松战役是波斯军和希腊联军于公元前490年9月21日在希腊东部马拉松平原进行的一场激战。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一个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就是源于这个战役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面临它的第一个外国敌人,即当时最大的军事强国波斯帝国。波斯人居住在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南部。从公元前546年开始,波斯人向外扩张和侵吞,先后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以西、黑海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巴比伦和埃及,到公元前525年,波斯就成为一个包括整个中近东地区的奴隶制大帝国了。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波斯王位,他在平定了北部和印度河沿岸边境以后,便专心致力于西方。彼斯帝国西部的自然边界是爱琴海,但在爱琴海两边海岸居住的都是希腊人。要想巩固庞大的波斯帝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少数民族边疆,这就需要征服希腊。希腊半岛上,早在公元前8到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个国家(古希腊特有的国家形式叫城邦,即古代城市国家)。波斯帝国的不断向外扩张,开始威胁希腊各城邦国家。希腊两个最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坚决反抗波斯侵略。在波斯侵犯亚洲西部的希腊人国家米利都时,雅典还派出战舰,帮助米利都抗击波斯侵略,多次使波斯军队损失惨重。大流士对此十分恼怒,发誓要向雅典人报仇。为了不忘灭亡雅典的决心,他命令宫廷里的仆役和卫兵们饭前必须三呼“皇帝,记住雅典人”这句口号。在终于征服了米利都之后,大流士决定征服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公元492年,大流士命令大军远征希腊。不料波斯舰队在途中突然遭到了飓风的袭击,300艘战舰沉入大海,两万多士兵葬身鱼腹。波斯的首次远征宣告失败。大流士并不因此而罢休,立即命令制造新的大型战舰,准备再次出征希腊。第二年春天,大流士先派使者到希腊各城邦要求向波斯皇帝献上“土和水”,实际上就要他们无条件献出国土。有些城邦害怕波斯帝国,立即献上了“土和水”,表示屈眼。但是雅典和斯巴达却坚决反抗。雅典人把波斯的使者从高山上抛入深渊;斯巴达人则把使者押到井边,指着水井说:“这里面有土又有水,你要多少就拿吧!”说罢就将他扔到井里。消息传到波斯,大流士气得暴跳如雷,便派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达提斯统帅大军,第二次远征希腊。公元前490年,波斯的强大舰队横渡爱琴海,在雅典城东北6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在这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雅典统帅卡里玛巧斯派“长跑能手”斐利皮梯斯去向斯巴达求援。斐利皮梯斯以每天跑75千米的惊人速度,在两天内赶到斯巴达。不料自私的斯巴达统治者并不想出兵支援雅典,以自古以来的风俗为借口说;“现在不行,只有等月亮圆了,我们才能出兵相助。”雅典人听到斐利皮梯斯带回的消息,知道等待外援已经没有希望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国家了。全体雅典人民都被动员起来,甚至把奴隶也编入了军队。他们在米太亚提斯指挥下,前往马拉松平原和波斯军队决战。米太亚提斯通晓波斯军的战法,针对波斯军善于平地作战和惯用中央突破的特点,他命令部队占据马拉松山坡上的有利阵地,在山上扎营,扼守通往雅典的去路。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河谷,向下是一个大斜坡,可以一眼望 到驻扎在平原上的波斯军的大营。米太亚提斯采取了正面佯攻、两翼夹击的战术,把实力雄厚的雅典军重步兵分为两队配置在两翼,中央兵力较薄弱。作战时,以较弱的中央阵线兵力首先出击,引诱波斯军进行反击,然后且战且退,当诱敌深入后,两翼重兵进行夹攻,一举击溃敌人。激战即将开始了。雅典军队只有1万人,而波斯军队达10万人。面对强弱悬殊的状况,米太亚提斯对战士们说:“雅典是被套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保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这震撼人心的话语,鼓舞了士兵们的战斗勇气。9月12日清晨,战斗开始了。米太亚提斯命令全军飞奔下坡,直冲敌营。不出他所料,强大的波斯军很快突破了雅典军的中央阵线。雅典军且战且退,波斯军步步逼进。正在这时,突然杀声震天,两侧的雅典精锐部队发起了冲锋,夹攻波斯军。波斯军由于追击雅典军战线拉得很长,现在却三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终于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雅典军的夹击,开始全线溃退,纷纷退到海边跳上舰船逃跑了。马拉松战役以雅典军大胜而告结束。波斯军在此战中遗尸6400具,而希腊军只阵亡192人。为了及早把胜利的消息告诉雅典人民,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斐利皮梯斯又以最快的速度,从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中央广场,对着急切盼望前线消息的人群激动地喊了一声:“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在地上牺牲了。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和快跑英雄斐利皮梯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创立了一项新的竞赛——马拉松赛跑。运动员从马拉松起跑,沿着当年斐利皮梯斯经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为42千米零200米。后来,对这段距离又作了仔细测量,确定为42千米零195米。这便是“马拉松赛跑”的由来。马拉松战役是一个著名的战役。这次胜利提高了整个希腊人的斗志和士气,使以前臣服于大流士的一些希腊城邦受到鼓舞,他们借此机会起来反抗,宣布独立。巴比伦、埃及以及其他地区同时爆发了起义。这次战役的影响,正如英国著名军事家富勒将军所说的那样,“是欧洲出生时的啼哭声”。 萨拉米斯海战(雅典)萨拉米斯海战是波斯和希腊军继马拉松战役后又一次激战。这次海战是整个希腊波斯战争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马拉松战役后,波斯仍未放弃征服希腊的野心。大流士一世死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洗雪马拉松战役的耻辱。当时,雅典的领袖是泰米斯托克利。他看出马拉松之战决不是波希战争的结束,波斯不会甘心马拉松战役的失败的,便一直没有放松对波斯的戒备。泰米斯托克利一贯认为,希腊三面环海,要抵御外来侵略必须扩大海军。因此,他力排众难,极力扩充雅典海军,建造了一百多艘三层桨座的大舰。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雅典一跃成为爱琴海上第一流的海权强国。波斯国王薛西斯经过四年备战,也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其兵力据说仅陆军就有170万人,加上骑兵、海军以及雇佣军、同盟军,共有260多万人。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希腊进军。大敌当前,希腊各城邦在雅典领袖泰米斯托克利的组织下,再次联合起来抗击波斯的入侵,30多个城邦组成了军事同盟,公推拥有最强大的陆军的斯巴达为盟主。然而,尽管希腊人组成了空前的大联合行动,但他们的实力与庞大的波斯军相比仍处于劣势。激烈的战斗在海陆两路同时展开了。斯巴达王率领4千希腊士兵扼守北希腊通往中希腊的门户温泉关。以雅典舰队为主的希腊海军,则与来犯的波斯舰队展开海战。温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希腊军浴血奋战,击退了波斯军的多次冲锋,波斯军前进受阻,死伤惨重。面对这种情况,波斯王薛西斯一筹莫展,感到束手无措。正值此时,希腊军中出了一个叛徒,跑到波斯军中,向薛西斯透露出通往温泉关背后有一条小路。在希腊叛徒的帮助下,波斯军才占领了温泉关。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也在死守温泉关的战斗中牺牲。希腊舰队和波斯舰队在海上激战两天,未分胜负。希腊舰队听到温泉关失守的消息,为了保存实力,只得从海上撤退。温泉关陷落后,波斯陆军长驱直入一路南下,逼近了雅典,形势十分严重。泰米斯托克利知道,在陆上,波斯军队占绝对优势,不宜与它在陆上交战;只有主动后撤,设法在海上战胜波斯舰队,才能扭转战局。他决定暂时放弃雅典。因此,于温泉关失陷的当晚,希腊舰队便南撤到萨拉米斯海峡。薛西得知希腊舰队撤走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舰队全部集合,尾追雅典海军至萨拉米斯海峡。萨拉米斯海峡位于雅典城西面,厄琉西斯南面。在萨拉米斯岛与希腊本土之间,东西海峡出口处有一个小岛,把海峡分为两个海峡出口。出口处海面狭窄,最宽只有1200米。全部希腊联合舰队都集中在萨拉米斯海峡的东端。共有360艘三层浆座的战舰和7艘50支桨的战船。此时舰队士兵听到雅典失陷的消息,惊慌非常,对能否在海上打败波斯缺乏信心。面对一场大规模海战即将爆发的时刻,如此军心动荡,于战斗十分不利。杰出的雅典海军统帅泰米斯托克利要求希腊联合舰队立即召开会 议,鼓舞士气。会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萨拉米斯海峡非常狭窄,如果波斯舰队包围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我看不如暂时先放弃萨拉米斯海峡,到科林斯海域与波斯人决战。在那里打,即使战败了,也有退路。”斯巴达海军统帅首先发表意见。“不对!”泰米斯托克利胸有成竹地反驳说:“我们希腊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正适合在这个狭窄的水湾中作战;波斯海军舰船多,船体笨重,难以灵活机动,无法发挥其优势,再加上波斯的水手们在异乡异水,不了解地形水情。这里正是我们打败波斯舰队的最好战场。”在泰米斯托克利的慷慨陈词的说服下,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萨拉米斯海峡与波斯舰队决战。士兵们的士气也开始振作起来。希腊舰队已经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但是,却迟迟不见薛西斯发动进攻。时间拖下去对希腊军是十分不利的。为了诱使波斯军早日出战,泰米斯托克利便派忠实的部下西京那向波斯军假投降。西京那来到敌营,对波斯将领们说:“现在希腊人已成惊弓之鸟,正准备从萨拉米斯岛向外逃跑。如果波斯舰队赶快包围希腊舰队,阻止他们逃走,即可大获全胜。请你们不要失掉这个好机会。”几天来一直听说希腊阵营已经发生内乱的波斯王,听了京西那的话信以为真,立即发布命令:“星夜包围希腊舰队,不许放走一只船!”9月22日,当暮色朦胧时,波斯舰队全部出动,封锁了海峡。薛西斯把指挥权交给了海军司令,他自己则在厄琉西斯附近的一个山丘上搭起了帐幕,准备一面饮酒寻欢,一面想亲眼看看波斯军战胜希腊军的情景。手执纸笔的史官站在他的身旁,也准备如实记录波斯军怎样打败希腊军的经过。23日拂晓时分,海上刮起了大风,海面上波涛翻滚,帆高体笨的波斯战船失去控制,在湾内互相撞碰起来。不等波斯舰队调整好队形,突然鼓号齐鸣,杀声震天,无数希腊舰船飞速地向波斯舰队扑来,波斯将领们这才知道上当了,可是为时已晚,战况的发展完全出乎薛西斯意料之外。希腊舰船小巧灵活,在狭窄的海峡里运动自如;而波斯战舰巨大笨重,拐弯掉头都十分困难。希腊舰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快速插入波斯舰队之中猛冲猛打,使波斯舰队混乱一团,前后碰撞,只能各自为战。波斯海军司令眼看败局已定,便下令撤退。可是,波斯军队处在包围之中,残存舰船东冲西撞,难以杀出重围。希腊勇士们高呼:“为祖先的坟墓、为希腊诸神的祭坛而战斗!”他们个个奋勇当先,跳上波斯舰船上,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杀得波斯军落花流水。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舰被击沉,50艘被俘,而希腊方面只损失40艘舰船。天黑时分,号称天下无敌的波斯舰队已全军覆没。希腊舰队完全控制了萨拉米斯海域。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到尾目睹了这场海战的经过,想到称霸希腊的雄心随着舰队的惨败而消失,不禁潸然泪下。面对失败的现实,他不得不赶紧下令撤兵,尽快返回本国,以免希腊海军切断波斯军的海上退路,从而遭到更惨重的失败。希腊军乘胜前进,收复了雅典和其他失地,又一次取得了抗击波斯入侵的胜利。萨拉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波斯人在爱琴海上的制海权终告结束,混合大帝国的威望也一落千丈;受波斯控制的许多小国至此也发生叛乱,纷纷脱离了波斯的统治。此战奠定了希腊人走向胜利的基础。 西西里争夺战(意大利)公元前415年6月的一天黎明,一支由134艘战船、130艘运输船和5100名重步兵、1300名弓弩手组成的强大的雅典舰队,停泊在雅典外港正在扬帆待发。一位30多岁的军人正站在一艘指挥舰上做出发前的演说:“雅典的公民们,勇士们!今天,我们要去完成一个光荣的使命——征服美丽富饶的西西里。那里有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斯巴达人正贪婪地盯着它。如果我们不去,就会落入斯巴达人之手!现在让我们为航行的安全和远征胜利,向伟大的神明祈祷吧!”这位演说的年轻军人就是统帅这支远征军的主将之一亚西比德,是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一位既年轻漂亮又雄才博学的将军。演说完毕后,士兵们按照古老的风俗,用酒祭奠了神,在祈祷的颂歌声中,舰队排成纵队,徐徐向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进发。原来,在希波战争时期,希腊各城邦为了共同保卫自己的独立,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并推选斯巴达为盟主,而雅典是这个同盟中力量最大、威望最高的成员,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波斯军被从希腊本土上赶出去以后,希腊同盟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就出现了。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强国都想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各种矛盾交相错杂,日趋扩大和加深,发展到无法凋和的地步。公元前431年,以雅典为首的城邦联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城邦联盟,终于爆发了战争。战争打了10年,双方都拖得筋疲力尽。为了争得喘息时间,两国于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五十年同盟条约”。和约签订后不久,双方又都开始筹划新的战争。第二年,年轻的亚西比德当选为雅典将军,他极力主张重新开战,并煽动出兵远征双方争夺的重要目标西西里。尽管他的主张受到一些贵族和将军的反对,但他的演说才能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他的远征计划,并任命他和尼西亚为统帅,一同率军远征西西里。舰队远征前夕,雅典城内发生了一桩震惊的事件:一天夜里,许多竖立在十字路口的赫尔美神像的面部被人捣毁了。赫尔美神是希腊手工业和商业之神,也是航海和旅行者的保护神。因此,迷信的雅典人认为这是远征的不祥之兆。愤怒的亚西比德起先坚决要求查清此事,但出征日期却不能更改,也只好作罢,还是率远征军如期出发了。远征舰队在西西里岛东部靠岸后,大军迅速登陆,随即与斯巴达的盟友叙拉古的骑兵交锋。正当亚西比德准备在西西里岛施展自己的才华之际,不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雅典派来了一艘国家战舰,带来公民大会的一项命令,要亚西比德立即回雅典受审。原来,亚西比德一离开雅典,他的政敌们便联合起来,使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他所犯的渎神和阴谋反人民的罪。亚西比德只得交出指挥权,随舰回国。中途,他乘机逃跑了。消息传到雅典,公民大会对他作了缺席判决,判处他死刑,并没收他的全部财产。亚西比德获悉后非常愤恨,便投奔了斯巴达,并立即向斯巴达提出了两项打败雅典的建议:一是斯巴达立即派舰队援助叙拉古;二是同时派出陆军去占领雅典附近的狄西里亚。斯巴达接受并完全实施了这两项建议。自亚西比德走后,西西里的战局变得对雅典十分不利。斯巴达迅速派出舰队来支援叙拉古。斯巴达的另一盟友科林斯,也派来舰队支援叙拉古。于是叙拉古军士气大振,从水陆两路发起反击。雅典统帅尼西亚原本就不主张 远征西西里,所以在这危急关头,他行动迟缓,犹疑不决,只是命令士兵在叙拉古城外筑起一道城墙,企图以此从陆上切断叙拉古外援的通路。结果叙拉古人很快便筑起了一道反包围的城墙。这样就使尼亚西的计划失败了。不久,雅典船舰上的柴火和饮水发生了困难,胆怯的尼西亚慌忙要求雅典增援,或免除他的职务。与此同时,斯巴达又实施了第二个方案:出其不意地占领了高雅典仅20千米的狄西里亚,并在那里设防,使雅典城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雅典民众大会仍反对从西西里撤军和免除尼西亚的职务,并决定派德谟斯提尼统帅大军分两批前去援助。尽管派来72艘战舰运来8000名步兵,但几经交战,仍旧失利,最后不得不决定撤军。公元前413年8月17日夜里,正当他们准备撤军的时候,忽然发生了月蚀。迷信的尼西亚根据预言家的建议,决定推迟3个9天后再撤军。这就使叙拉古获得了训练和改进它的海军的时机,使雅典不再拥有海上的优势。叙拉古经过一段训练后,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首先对雅典舰队发起进攻,还在海港外设置了一排排木栅,用来阻挡雅典军舰出海。雅典军受到叙拉古军的突然攻击后,在统帅尼西亚和德谟斯提尼的“凡能作战的都登上船舰,不惜牺牲一切,冲破海上封锁”命令下,雅典战舰同时猛向海港外突围,企图冲破栅栏封锁线。叙拉古的战舰立即向前阻击,雅典军毫不退缩,不顾一切继续向前冲击,当他们接近封锁线,正要设法破坏栅栏准备通过时,叙拉古的船只从两翼冲来,刹时间展开了厮杀。在狭窄的港湾里,集结了近300艘战舰。战舰的互相撞击声,两军的互相喊杀声连成一片,根本听不清指挥的号令,战斗异常激烈。最后叙拉古军竭尽全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雅典军终于抵挡不住,一败涂地,竟损失了50艘战舰,而叙拉古只损失了26艘战舰。雅典的军队已丧失了从海上突围的勇气,只能指望从陆路撤退了。4万军队在途中不断遭到叙拉古骑兵和步兵的袭击,第一天走了7千米,第二天才行进了3千米,第三天他们为夺取一个隘口血战了一整天,直到第四天还没攻下。到第五天,雅典军队断绝了粮食供应,前进不到1千米。经过几天的血战,雅典军队只剩下了7000人。最后,为求得一条生路,尼西亚和德谟斯提尼被迫率部投降。叙拉古人把他俩处死,7000多雅典俘虏都被卖为奴隶或押去做苦工。远征西西里,使雅典丧失了最精良的陆军和几乎全部的舰队。此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虽然还持续了将近10年,可是西西里的惨败,已经注定了雅典最后失败的命运。西西里之战,按英国著名军事家说,在希腊历史上“是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对于胜利者来说,是最光辉的一次胜利;对战败者来说,⋯⋯,是整个的毁灭,海军、陆军,一切都毁灭了。”果然不出所料,到了公元前404年,斯巴达的舰队封锁了雅典。经过4个月的围困,雅典终于被迫投降。投降的条件非常苛刻:雅典放弃从前一切占领地,除12条警戒船外,全部船舰交给斯巴达,并且承认斯巴达为盟主。至此,历时27年的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联盟之间的战争以斯巴达胜利而宣告结束。 高加米拉战役(埃及)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东征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也是希腊与波斯间的决定性战役。公元前334年春的一天,欧亚两大洲交界处的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风平浪静,气候宜人。无数只大船正在海上往返行驶,将聚集在海峡欧洲一侧的军队运往东岸。此时,一个指挥渡海行动的将军喜形于色地向一个骑在马上、身披重甲的青年统帅报告:“陛下,我们的大军已顺利地踏上了亚洲的土地!”青年统帅兴奋地挥舞手中的宝剑呼喊起来:“好啊,我的宝剑将使整个东方颤抖!”这位青年统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这年他才22岁。马其顿本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邦。在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当政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这个小邦迅速强盛起来,成了希腊半岛的霸主。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当时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他继续巩固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同时积极准备远征东方,首先打击希腊人的宿敌波斯帝国。这次远征东方,他亲率35万军队和160艘战舰,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以所向披靡之势,连连击败波斯军队,很快席卷了小亚细亚半岛。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闻讯大惊,决定御驾亲征。公元前333年11月,号称有60万人的波斯大军在大流士三世的率领下进抵伊苏斯城,与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一仗,大约有10万波斯士兵战死,马其顿军大获全胜,被亚历山大俘获的波斯士兵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大流士在马其顿骑兵的追赶下,把盾牌、弓箭和王袍都扔掉了,弃车上马狼狈逃窜了。伊苏斯战役后,亚历山大没有继续追击大流士,而是挥师南下,进攻波斯在西亚和北非的属国。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马其顿大军征服了包括今天的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在内的大片土地。公元前331年春,亚力山大在埃及补充了兵员和物资后,又率军北上,向波斯帝国的腹地挺进。大流士知道这次的大战将决定帝国的存亡,因此,他派手下大将精心在美索不达米西地区的高米拉选择了战场。大流士三世决心在这里挡住马其顿的骑兵,不使其入侵波斯。波斯王大流士在伊苏斯战役失败后,曾企图和亚历山大讲和,割让波斯,分而治之。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后,他只得作巨大努力,重新组建一支新军。为了对付马其顿方阵,大量征募了骑兵部队,兵器由原来的短剑改为标枪和新式短矛。但是由于失去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等地,无法招幕作战勇敢的希腊雇佣军,断绝了补充精良步兵的来源。虽然军队的数量远远多于希腊军队,但战斗力方面却处于劣势,许多波斯人都不愿参战。而大流士却毫不考虑这些因素,依仗人多势壮,决定与马其顿军正面交战。并且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拥有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车队,准备对付马其顿方阵。由于时间仓促,驭手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协同训练,就匆匆上阵了。9月底,马其顿远征军也在高加米拉平原附近扎下了营寨。亚历山大很快从被俘的波斯侦察兵中得知:波斯军大约有4万名骑兵、100万名步兵和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他们吸取了伊苏斯战役失败的教训,不断修整地形, 为骑兵和战车开辟广阔的战场。亚历山大得知消息,立即修整部队,调整装备和人员,做好物资准备,于29日夜前进至波斯军正面扎营。亚历山大通过对波斯军的部署和整个战场进行了周密全面的侦察后,立即召集众将领和参谋人员共商进攻之计,确定行动计划。最后作了战斗动员:“这次作战非同一般。它是关系到解决整个亚洲主权的问题。因此,每个人必须做到,遇到危险时要想到纪律,需要安静时要做到鸦雀无声,需要欢呼时要做到声音响亮。”最后,他又严肃地强凋说,“你们大家必须时刻牢记:个人的疏忽会造成全军的危险,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全体的成功。”10月1日清晨,战幕拉开了。两军都开始缓缓向前推进,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全线进攻!”大流士发布命令。他吸取了伊苏斯战败的教训,决定先发制人。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200辆捆着锋利镰刀的波斯战车一起启动,向马其顿的方阵猛扑过去。同时,波斯军的骑兵也呐喊着发起了冲锋。步兵紧随在后。“排箭齐射!”亚历山大发出了第一道命令。早就严阵以待的马其顿弓箭手们万箭齐发,顿时,几十辆波斯战车的车夫和牲口被射中。“步兵拦截!”亚历山大发出了第二道命令。只见马其顿步兵蜂拥冲出方队,当战车驶过来时,他们从两侧向战车夹攻,用长矛、大刀砍杀马匹和车夫,眼见又有几十辆战车被掀翻在地。当剩下不到百辆战车冲到离马其顿方阵的前沿不到百米时,亚历山大发出了第三道命令:“全军向两翼闪开!”霎时间,马其顿的方阵就一分为二了,中间闪出了一个通道。疾驶而来的波斯战车正好冲进了通道,并没使马其顿军遭受多大损失。在马其顿方阵一分为二时,亚历山大已将精锐部队集中到自己的右翼,决定以右翼的精兵向敌人的左翼发动反攻,从侧面直捣大流士所在的中军。大流士正在得意之际,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会斜冲过来,顿时,惊慌失措,带上随从,调头后逃。他这一跑,波斯的文武官员们也争先恐后地逃离战场。失去了主帅和将领的波斯士兵四处逃窜,不是在刀剑下丧命,就是当了俘虏,波斯军再次大败溃散。高加米拉这一战役,波斯军有30万人阵亡,30万人被俘。波斯军的主力已被歼灭,大流士根本无力再抵抗马其顿人的入侵。亚历山大乘胜挺进,势如破竹,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大流士逃到北方,被手下一名总督杀死。 坎尼战役(意大利)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意大利半岛东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少数兵力对抗罗马8万大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就是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坎尼战役。公元前3世纪,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崛起的新势力——罗马。公元4世纪初,罗马人进入征服意大利的战争,他们先向北征服特刺里亚、阿尔卑斯山南的高卢和拉提乌姆;继而又染指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亚和萨姆尼乌姆。到公元前290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接着罗马势力向南部意大利渗入。公元前275年春天,在萨姆尼乌姆中部的贝尼温敦附近,打败了统治南意大利的希腊埃布鲁斯王皮洛士的精兵部队。从此,罗马人征服全部意大利,成了西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罗马统一了意大利之后,其经济迅速发展,商人在罗马政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进而直接影响了罗马的政策。他们要求向海外扩张。而粮食丰富、海上贸易居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岛,便成了他们争夺的目标。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岛仅隔一道约3千米宽的狭窄的海峡。但当时西西里在迦太基人的手中,那是他们同希腊人经过长期激烈斗争,付出很大的代价才取得的,迦太基人当然不愿意拱手把它让给罗马人。这样,两国之间就必然要发生冲突。迦太基位于今日北非的突尼斯,是当时地中海上的一大商业枢纽。当罗马还是一个羽毛未丰的城邦时,迦太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统辖大西洋至埃及西面的北非海岸,西班牙的南部,以及西地中海各岛,从西西里直到直布罗陀全属迦太基的势力范围。迦太基军队拥有庞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在罗马兴建海军之前,迦太基的海军在西部地中海是无敌的。公元前264年,两大强国因争夺西西里开始发生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因此,把这次战争称为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41年才结束。战争中罗马人以最大的毅力和力量发展海军。他们以非常的速度,只用一年时间建造了100艘五层甲板的大战船和20艘三层甲板的战船,创造了一种新的海军战术。公元前260年,罗马人在墨萨拿以西米拉海角取得第一场海战的胜利,控制了西西里附近的海域。迦太基终因战争拖得太久,民穷财竭,不得不请求媾和,于公元前241年同罗马订立和约,向罗马缴讨大量赔款,割让西西里。迦太基自从与罗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之后,一直试图复仇。23年后,迦太基的新统帅汉尼拔率领军队,以惊人的胆略翻过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本土意大利平原上,并在公元前216年春攻占了罗马的重要粮仓坎尼,使罗马大为惊慌。罗马的执政统帅瓦罗便率8万步兵和6000骑兵向坎尼进发,决心夺回这座城市。公元前216年6月的一天,罗马与迦太基在坎尼附近的海边平原各自摆开阵势,准备决一死战。罗马的统帅瓦罗倚仗着手中拥有优势兵力,摆开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8万名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队形摆在中央,骑兵配制在左右两侧。这样的队形,前后的长度要大于左右的宽度,目的就是要以精锐的步兵进行强有力的冲击,突破对方的中央防线,一举取得成功。迦太基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只有5万多人。然而,汉尼拔是位具有非 凡指挥才能的统帅,他在战前反复观察了战场周围的地形和气候,知道战场离海不过5千米,海面上经常在中午时分要刮强的东风。所以,他选择了一块背风的地方作为阵地。并且预先在一个山谷埋伏了一支小分队,命令率队的军官如果交战时刮起东风便袭击敌军的后方。同时又挑选了500名骁勇善战的步兵,让他们在手持长兵器的同时,在衣内暗藏一把短匕首,随时准备执行特殊任务。针对罗马军的企图,汉尼拔针锋相对,摆下了一个很特别的阵势:正中间是2万名战斗力较弱的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两边是战斗力强的步兵;在半月形阵势的两端,是精锐的骑兵。一切准备就绪后,上午8点多钟,广阔的战场上响起了刺耳的军号声。紧接着,十几万人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一场规模巨大的厮杀开始了。罗马步兵一开始就全力向迦太基步兵的中央猛攻。正如汉尼拔所料那样,不一会儿,中央的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罗马步兵的凶猛进攻,便向后退却。这样,半月形的阵势弯了进去,原来凸向罗马人的部分,现在凹了进来。罗马军越是楔进,迦太基的队列越是从两侧向内收缩。罗马军的整个队形在纵向上越拉越长,而在横向上越来越窄。当罗马军深入一定程度时,汉尼拔又指挥他的精锐步兵和骑兵迅速挤压敌军的两翼。同时,向500名衣藏短匕首的强悍步兵发出一个预定的信号。只见这500步兵一窝蜂地拥向罗马军那边,似乎像逃兵一样。罗马人以为他们是来投降的,瓦罗赶紧让部下收掉他们的长剑和盾牌,将他们安置在自己部队的后卫地带。正午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东风,卷起了漫天的沙土,使面对东方的罗马士兵难以睁开双眼,彼此间相互碰撞,自伤很多,乱作一团。时机已到,汉尼拔毫不迟疑地发起了全线反攻的命令。刹时间,被安置在罗马军后边的500名迦太基步兵,突然从怀中抽出匕首,奋力向近处的罗马士兵刺去;埋伏在山谷中的一支部队也冲杀下来,突入罗马军队列之中;迦太基军两翼的骑兵发起进攻,击溃了罗马军的骑兵,切断了罗马军的退路;两翼的步兵继续挤逼夹在中间的罗马军。不一会儿,迦太基军就形成一个圈形,将罗马军团团围住。密集的标枪、投石和飞箭从四面八方射向罗马军。挤成一团的罗马军无处躲避,一排排扑倒在地。战场上尸横遍野,一片惨状。战斗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直至黄昏以后才结束。罗马的8万大军7万人死于非命,执政官鲍路斯和军团将校全部阵亡,指挥决战的统帅瓦罗率残部逃跑。而迦太基军总共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战争是汉尼拔在战争指导上最杰出的杰作之一。此战充分显示了汉尼拔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组织才能。在西方战争史上,坎尼战役被称之为军事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典范。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坎尼”成了围歼战役的代名词。 维苏威火山突围战(意大利)公元前73年盛夏的一天,几百名衣衫褴褛的罗马人来到了维苏威山脚下。其中为首的一位身材魁梧、一头金发、年纪约30多岁的壮士用手指着这座山对伙伴们喊道:“弟兄们!我们到达目的地了!这座山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闪出兴奋的光芒。这位壮士就是古罗马奴隶起义的杰出领袖斯巴达克。公元前1世纪,罗马已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奴隶制大国。在狂热的对外扩张中,罗马吞并了迦太基等诸多国家,把成千上万的战俘和平民变为奴隶,奴隶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奴隶中处境最为悲惨的是角斗奴隶(角斗士),他们被迫手持刀剑相互搏斗,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满足奴隶主们寻欢作乐的欲望。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一次抗击罗马侵略军的作战中不幸被俘,被卖到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训练所沦为角斗奴。他不堪忍受惨无人道的生活,利用一切机会在角斗奴中进行鼓动和串联,要进行暴动。正当他积极准备率角斗奴暴动之际,结果一个叛徒突然向敌人告密。斯巴达克当机立断,立即率领角斗奴采取行动。他们手拿菜刀、肉叉和木棒,杀死了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训练所,登上了城南的维苏威火山。维苏威火山坐落在意大利半岛中南部,海拔1000多米,是欧洲最著名的活火山。这座山十分险峻,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路可以到达山顶。斯巴达克在这座山上安营扎寨,不断袭击附近的奴隶主庄园,解放了一批奴隶,奴隶们纷纷前来投奔,不久,起义队伍便发展到了1万多人。斯巴达克占据维苏威火山起初并没有引起罗马元老院的重视,后来发现他们人多势众,名声大震,队伍不断扩大,便派遣行政长官克罗狄率3000人马前去围剿。克罗狄是个老奸巨滑的家伙。他来到维苏威火山脚下仔细察看了地形后,认为这里山势峻峭,易守难攻。于是,他封锁了通往维苏威山顶的唯一的小路,企图断绝起义军的粮草供给,困死起义军。在山顶,起义军官兵们早已作好了战斗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可是,几天过去了,并不见罗马军发动进攻。斯巴达克便派人下山侦察敌情,摸清了克罗狄的意图,觉得势态严峻。于是他向起义军官兵们说明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作了战斗动员。他以慷慨激昂的语调说:“弟兄们,可恶的罗马人想把我们困死在山上,这是痴心妄想!我们要以头颅和鲜血捍卫自由,决不在这里坐以待毙。”“宁愿战死,决不待毙!”起义奴隶们发出了山崩海啸般的呼声,立下了战斗的誓言。怎样才能突出敌人的包围呢?斯巴达克苦苦思索,寻找答案。突然,他受到战士们用野葡萄藤编织盾牌的启发。这种野葡萄藤是一种非常柔韧的藤条,奴隶们常用它编织盾牌,还用它编织绳索爬到悬崖采集野果,非常结实耐拉。他高兴极了,立即将一批善于编织的战士和家属组织起来,很快用野葡萄藤编出了几十条软梯,并组织起义官兵日夜在峭壁上练习攀登和下滑。一切准备就绪。一天夜里,斯巴达克发出了命令:“开始行动!”只见几十条藤梯挂到悬崖峭壁,先是突击队员们顺着梯子缓缓下滑至谷底。接着,起义军的全部人员都顺着软梯下滑。不一会儿,起义军的全部人员都已顺利下山,整个行动进行的迅速、无声无息,酣睡的敌人丝毫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行动。 “突击队随我向敌营背后迂回,注意保持肃静!”斯巴达克压低声音命令道。突击队悄悄地绕到敌人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了敌营。“弟兄们,冲啊!”斯巴达克高声发布命令。“杀啊!”起义军们呐喊着冲进了敌营,猛烈砍杀懵头转向的敌人,他们还未来得及穿上衣服,还未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在起义军的刀剑之下丧了命。敌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克罗狄匆忙穿衣披挂钻出了帐篷,面对四处逃窜的官兵气急败坏地喊道:“赶快组织抵抗!”被起义军杀得连滚带爬、抱头鼠窜的官兵哪还能听从他的指挥?只管各自逃命。克罗狄见此情景,知大势已去,只得放弃顽抗的打算,急忙跳上一匹还来不急装上鞍子的马,带着贴身随从拼死冲杀,夺路逃跑了。战斗结束了,3000罗马士兵几乎全部被歼灭。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起义军的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品。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赶来慰问斯巴达克起义军。顿时,维苏威火山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之中。维苏威火山突围战的胜利,使斯巴达克起义军威名远扬,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了7万人。不久后,起义军又连连击败了前来追击的罗马军队,席卷了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后来,由于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罗马元老院乘机调集数倍于起义军的大军,在公元前71年冬将起义镇压下去,斯巴达克也在最后的血战中壮烈牺牲。斯巴达克领导的威武雄壮的奴隶大起义不幸失败了,6000名被俘的起义奴隶被残酷地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城一路的十字架上。尽管如此,这次起义震撼了整个意大利半岛,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斯巴达克及其起义奴隶们的光辉业绩,永远受到后人的景仰。斯巴达克被马克思誉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最辉煌的人物,被列宁赞为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厄尔维几之战(比利时)厄尔维几之战,是古罗马军事统帅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率领罗马军与高卢人之间爆发的一场历史上称为“高卢战争”的首战。恺撒于公元前100年出生在罗马一个古老的名门贵族家庭,父亲和叔叔担任过重要的官职,母亲出身于执政官家庭。恺撒对他的家族很自傲,曾说过:“我家通过母亲有罗马王的血统,通过父亲与不灭之神相联。”他崇拜古希腊名将亚历山大,曾反复读过亚历山大远征记。据说青年时的恺撒有一次路过一座神庙,看到庙门旁的亚历山大雕像,慨然长叹,泪流满面,慨叹亚历山大在他这个年纪时已征服半个世界,而自己却默默无闻。恺撒向往通过从军获得荣誉和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他的领袖欲很强。一次他和几个朋友一同经过一个残破不堪的小村庄,一个朋友开玩笑地指着那个村庄说道:“难道在这么个鄙陋的小小角落里还会有人争权夺势吗?难道在这样一个破乱不堪的小地方还会有人想身居高位吗?”大家都被这一番话引笑了,可唯独恺撒一人非常严肃地说:“我宁可在这里当老大,也不愿在罗马当老二。”恺撒19岁投身军界,开始了10年的戎马生涯。多年的军营生活,不仅增长了他的军事才干,而且锻炼了他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为他执掌兵权,施展个人抱负打下了基础。公元前61年,恺撒被任命为驻西班牙总督。一年之后他率兵返回罗马竞选执政官。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与罗马最有权势的庞培和克拉苏结成联盟,史称“三头同盟”。庞培还娶了他的独生女为妻。不久恺撒取得了高卢总督的职位。当时的高卢,大体上以阿尔卑斯山为界,分为山北的外高卢和山南的内高卢。外高卢即今天的法国、比利时等地;内高卢即今天的意大利北部。恺撒到任时高卢行省的管辖范围只是内高卢。为了扩大势力,掠夺财富和奴隶,恺撒决定征服外高卢,获得高卢全境的管辖权。外高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那里的民族骁勇强悍,不好对付。他们不剪发,不剃须,把头发染成火红色,向后梳成一个高高的髻,作战时在上面戴着安装兽角的帽盔,看起来很可怕,所以也称外高卢为“长发高卢”或“野蛮高卢”。当时的高卢地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联合整体,它由许多情况各异的部族所组成,各部族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有的比较发达、富有,有的比较落后、贫穷。各部族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各种矛盾和冲突,相互兼并撕杀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的外高卢地区。恺撒到达高卢行省的时候,外高卢三个较为强大的部落正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争权斗争。其中爱杜伊人以罗马为靠山。另外两个强大的民族则以北部强大的日耳曼族为靠山,形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为了斗争的需要,谢克瓦尼人不惜采取引狼入室、借刀杀人的办法,把日耳曼人的军队引渡过莱茵河,并在长期的斗争中战胜了爱杜伊人。同时谢克瓦尼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帮了它忙的日耳曼人。随着日耳曼人的突入,居住在外高卢西部的厄尔维几人也动了起来,这个民族是周边部落中比较有实力的强大民族。就勇武方面而言,它要远远超过高卢的其他民族。这时,厄尔维几人中有一个最显赫、最富有的人,叫奥尔及托列克斯。出于篡夺王位的野心,他极力劝诱本国人带着他们所有的钱财,离开自己的领土。他煽动说:“我们的民族是最强悍的民族,勇武超过 所有的人。所以,要取得整个高卢的霸权是件极为容易的事情。另外再加上我们周围环境的闭塞,所立足的这块土地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他的劝诱下,厄尔维几人便烧毁了自己长期居住的市镇、村庄、建筑物,决定移居到伽鲁姆那河口通往伽鲁姆那河口共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崎岖狭窄但不经过罗马管辖地区的小路,另一条是通过受罗马控制的宽阔平坦的大道。这些自恃强大的厄尔维几人根本没把罗马人放在眼里,他们选择了大道。他们途径罗马同盟者爱杜伊人的土地,劫掠市镇,抢夺爱杜伊人的儿童为奴。爱杜伊人向恺撒求援。恺撒闻讯后火速赶往外高卢,到达与厄尔维几人原先居住地特别近的军事重镇——日内瓦城,立刻派人拆除了由厄尔维几通往日内瓦城的一座极为重要的桥梁,并率领外高卢唯一的一支仅由5000多人组成的军团在日内瓦城布防,下令在高卢行省大规模地征招军队。厄尔维几人见此情景,便立刻派一使团与恺撒媾合,请求恺撒允许他们经过由罗马管辖的普洛文奇亚地区,并保证他们在途径过程中不会对当地人有任何伤害。机敏、果敢的恺撒当然不会答应他们的请求。他知道凭自己现在手中的5000人是无法与这群多达30多万的善战民族相抗衡的。他需要的是时间和援军。所以,他采取了缓兵之策,以含混的方式回答了厄尔维几人的使者。他说:“对于你们的请求,我要花几天时间考虑一下。如果你们希望得到答复,可以在4月13日再来。”当厄尔维几人的使者第二次走进恺撒大营的时候,恺撒已修筑了一条从列曼努斯湖到犹拉山长达19罗里、高达16罗尺的城墙和壕堑。回答他们的是恺撒的坚定回绝。厄尔维几人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他们试图以武力冲破这道防线,但只能是徒劳的。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退避选择另外一条窄小而又难以通行的路。恺撒决不因厄尔维几人退避改路而善罢甘休。他把自己的副帅留下来守护他修筑的工事,然后他就到内高卢带回了5个军团的兵力,日夜兼程,不知疲倦地尾追厄尔维几人,很快就追上了他们。厄尔维几人万万没想到恺撒会带兵追来。正当他们横渡阿拉河并已渡过三分之一人数时,恺撒率大军赶到,使他们剩下的四分之一身负重荷而未来得及渡河的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他们大多数人被杀,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也都四处逃散到森林里。之后恺撒命人在阿拉河上建起一座桥,带着军队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渡过了厄尔维几人花了20天才渡过的河流,继续追击厄尔维几人。当尾追到爱杜依邦最大、积储最富足的市镇毕拉克德镇仅18罗里时,他的军队遭到厄尔维几人的奇袭。恺撒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镇定自若。为了鼓舞士气,他让卫兵把马牵到他面前,坚定地说:“当我在这次战役中获胜的时候,我将骑着这匹马去追击敌人。但是在目前,让我们徒步和敌人去作战吧!”随后他命人把所有的马匹送到很远的看不见的地方。他这样做是想激励大家和他一样同担风险,绝不存逃脱的希望。士兵们在恺撒的鼓舞下,斗志高昂,很快投入到惨烈的斗争当中。残酷的战斗开始了。双方的士兵混杂在一起相互地撕杀,几小时前还是一片安祥和平静的山谷,此时却被刀光剑影、撕杀声、号角声所取代了。到处是横卧的尸体、丢弃的兵器、帐篷。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厄尔维几人终于抵挡不住恺撒军队的凶猛攻势,开始退向他们的大本营。在这场战斗中,厄尔维几人只有大约1.3万人得以逃生,他们首领的儿子和女儿 以及大批士兵都成了恺撒的俘虏。恺撒把那些侥幸在这场战役中生存下来的大约10万的厄尔维几人集合起来,强制他们重新返回被他们放弃的地区和被他们自己焚毁的家园,以防日耳曼人乘虚而入占领这片土地。厄尔维几之战,使恺撒名震高卢、罗马。仅以2万多人,竟能把30多万的善战民族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不能不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高卢战争的初次胜利,为恺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以后,恺撒在这稳固的基座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弹,为统治整个高卢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菲利比之战(希腊)公元前42年12月,罗马统帅安东尼率军在马其顿的菲利比城附近和贵族派军队相遇展开激战,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比战役。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杀身亡后,安东尼控制了罗马的政局,他大权再握,权倾上下。他自己担任了执政官,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担任了行政长官和保民官。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在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学习的屋大维得知恺撒被刺的消息后,返回了罗马。屋大维是恺撒的姐姐尤里娅的女儿所生。他4岁丧父,自小就深得恺撒的宠爱。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恺撒对他进行了良好的训练,并于公元前45年,把他送到阿波罗尼亚学习。他聪明伶俐、果敢顽强、机智灵活,因此,恺撒把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在他的遗嘱中把他定为法定的继承人。而且在恺撒身亡前不久,还把他收为养子。屋大维回到罗马之后,他首先拜访了安东尼,并要求安东尼交出恺撒死后被他侵占的财产,把其中的一部分按恺撒的遗嘱分给每个罗马公民。因而使屋大维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加剧,元老贵族派乘机插手,挑起事端。屋大维在波河南侧的穆提那城附近击败安东尼,安东尼被迫退到波河以北,后和驻守在那里的骑兵长官雷比达会合,准备再战。恺撒派内部的纷争,引起许多平民和士兵的不安,纷纷要求他们放弃内战,团结对外。公元前43年11月,恺撒派的3个主要统帅安东尼、屋大维和雷必达在波伦亚附近的一个小岛上会晤,结成同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后三头”。11月底,“三头”进入罗马,实行恐怖统治,对贵族派进行公敌宣告,号召奴隶告发地主贵族。他们杀死元老院议员和富有的骑士,没收他们的财产和土地,分配给士兵。屋大维和安东尼对罗马贵族进行打击后,转而对付杀死凯撒的布鲁多和庞培的儿子绥克斯都。公元前42年秋,屋大维和安东尼渡过亚得里亚海,经马其顿准备进入小亚细亚。布鲁多得知消息后急率兵阻击。布鲁多共率步兵19个军团(约8万人)、2万骑兵和大量的同盟军,从小亚细亚兵分两路出发。陆军以工兵开路前进,经过4天的艰苦行军,通过色雷斯森林地带,到达菲利比城;海军沿海岸向西,从侧面迂回到菲利比南部海岸。菲利比城是马其顿王腓力建立的。坐落在一个险峻的小山南端的横岭上,城南面是一片伸延到海滨的沼泽地,东面是山林地峡,西面是美丽而肥沃的平原。布鲁多的营地就设在菲利比城西面的平原上。这里的地形由东向西倾斜,营地前面又有一条小河,构成一道天然屏障。这样的地形对庞培派非常有利。而他们的海军又停泊在菲利比南部海岸尼亚玻里港,主要补给基地建立在萨索斯岛山,以保证及时补给。这时,安东尼和屋大维的联军还在行进中。屋大维因为生病,被留在都拉斯。安东尼则继续进军菲利比,在离庞培军队不到一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挖掘壕沟,建立围墙、栅栏和楼塔。工事刚刚修筑好,屋大维就拖着虚弱的身体赶来了。他们急于交战,因为马其顿的资源贫乏,难以支持大军的补给,因此必须速战速决。但是,庞培派拒绝接受交战。他们知道,就总的兵力比较,虽然都是19个军团,但自己的兵力实际力量不如安东尼和屋大维,所以 想尽量避免决战,拖延战争,试图用饥饿战胜对方,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由于庞培派的拖延,安东尼的补给越来越不足。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决定设法迫使敌人交战。为此,他计划秘密通过沼泽地带,绕到敌人后方,切断敌人的粮道,强迫布鲁多应战。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每天都把军队展开,把所有的军旗都竖起来,拉开一个挑战的架势,暗中却派一部分兵力夜以继日地在沼泽地开辟通道。所有的工程都是在芦苇丛中进行的,所以比较隐蔽,工程直进展到布鲁多军营附近时才被发现,于是双方展开了交战。布鲁多的士兵在没有得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就自动跃出阵地,冲入屋大维的营地,几乎俘虏了还在病中的屋大维。此时,安东尼率领一部分士兵冒着敌人的箭石继续前进,他们奋力拼杀,冲入敌人工事,杀死守卫的士兵,占领了敌人工事,取得了首战的胜利。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准备以消极防御取得胜利的布鲁多,在士兵和军官的指责下,决定交战。他命令军队在堑壕前列成战斗队形。下午3时左右,一场激烈的大会战开始了。顿时杀声震天,尘土弥漫。他们不使用弓箭、石头和标枪,而是在短兵相接中展开了肉搏战。兵器的撞击声、士兵的喊杀声和受伤士兵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在安东尼的率领下,士兵们终于把布鲁多的部队逼得向后退却,他们的队列被冲散,整个队伍便混乱起来。第一列瓦解退却后,后面第二、第三列也转而溃逃。安东尼的部队乘胜追击,冲向敌阵。布鲁多的士兵纷纷逃回营地。屋大维急忙命令士兵们迅速封锁敌人的营门,切断退路。布鲁多的士兵看到退路被封锁了,便四下奔逃。有的逃向海边,有的逃入深山中。布鲁多眼看着自己的部队已溃散,已无胜利的希望了,便带着四个军团逃到山林沟壑之间隐藏起来,以待夜间突围逃走。安东尼却毫不放过,率骑兵紧紧追赶。他下令包围设防的据点,封锁所有的道路。布鲁多见无法逃跑,只得在荒山僻野中度过了一夜。第二天,他准备领部下突围,他们却拒不服从,希望能和安东尼谈判求和。布鲁多不愿败倒在安东尼的脚下,于是就引颈自杀了。菲利比战役结束了,庞培派遭到最后的打击。布鲁多的军队有1万多人被俘,其余有的战死,有的自杀,幸免者甚少。这场战争彻底结束了罗马贵族派和恺撒派的长期内战,标志着罗马共和派走到了终点,步入了历史的坟墓。 阿克兴海战(希腊)阿克兴海战,是公元前31年9月,罗马内战期间,安东尼和屋大维在希腊西部沿海阿克兴海角进行的一场海战。公元前43年10月,罗马执政官安东尼、屋大维和骑兵长官雷比达结成共同反对罗马贵族派的同盟,击败两年前刺死凯撒的政敌布鲁多。自这以后,“三头”划分军政势力范围。安东尼取得东方行省,屋大维管理西方行省,雷比达则统治地中海南部的非洲。在意大利,屋大维把没收城市居民的土地分给退伍军人,这一措施引起有产者的不满和反抗。政敌庞培的儿子绥克都斯·庞培在西西里联合不满屋大维的力量,领导有大量逃亡奴隶参加的反抗军,进攻意大利。安东尼的妻子和弟弟也利用这种情绪,鼓动反屋大维的力量,采取军事行动,借机排挤屋大维,为安东尼专政做准备。虽然反抗屋大维的运动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战后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也订立了协定,但是已经播下了分裂的种子。这时,安东尼在东方正作着第二个亚历山大的美梦,企图建立一个东方大帝国。他率军远征幼发拉底河上游,先后侵入帕提亚、亚美尼亚,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遇到了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她的美貌使安东尼为之倾倒,整日里沉迷在埃及女王的宫中。他和自己的妻子——屋大维的姐姐离婚,与克里奥佩特拉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他为了取悦这位貌美的女王,还把腓尼基、内叙利亚、塞浦路斯等大片领土赠给这位女王和她的孩子,划规埃及帝国的版图。这样一来不仅引起了罗马人的强烈不满,而且也断绝了他和屋大维之间的最后联系。就在安东尼陶醉在温情脉脉的梦幻之中的时候,屋大维却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展开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激起罗马人民对安东尼的公愤。二人你来我往,互相攻击,纷纷指责对方,最后终于将矛盾激化,发展到了非用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为了使安东尼彻底失信于民,争取元老院的支持,屋大维从贞女手中弄到安东尼的遗嘱,召开元老院会议,当众把安东尼的遗嘱公开宣读。在遗嘱中,安东尼请求在他死后,首先把他的遗体抬着经过市场,接受人们的瞻仰和凭吊,然后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交给克里奥佩特拉女王,请她把自己的遗体安葬在那里。另外他在遗嘱中还要求元老院批准他对克里奥佩特拉和他们的孩子的赠予,按照他事先的安排把罗马的领土送给克里奥佩特拉及他的孩子们。安东尼这份遗嘱激起了元老院和罗马民众更大的气愤。在屋大维巧妙的运作之下,公元前32年秋,罗马元老院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权力,并以埃及女王侵吞罗马人民的财产之名向她宣战,而事实上等于向安东尼宣战。正在冬营的安东尼在埃及女王的怂恿和鼓动下,准备保护克里奥佩特拉女王,出兵和屋大维决战。安东尼此时的兵力约有15万步兵,1.5万多名骑兵,海军15万人(其中一半是埃及海军),战舰500艘。虽然军队人数众多,但是希腊却难以应酬这支庞大的军队,因为粮食必须从埃及海运而来。从埃及运粮运输线长,中继站多,这对安东尼出兵作战是不利的。起初安东尼想直接出兵意大利,和屋大维决一雌雄,但考虑到补养问题难以解决,再加上意大利是屋大维的天下,无论在民情方面还是地理方面,对他都不利,于是,他决定驻扎在阿克兴海角一带,等待屋大维进攻,企图能侥幸取胜。 屋大维和舰队总指挥阿格里帕已经掌握了安东尼的弱点,他们决定先兵分几路同时出击,切断安东尼的后勤供给线,然后再和安东尼交战。公元前31年春,屋大维率领8个军团、5个罗马近卫军支队,渡过爱奥尼亚海,占领阿克兴以北约8千米的米卡里特齐高地,在那里修筑坚强的要塞工事和堑壕作为营地。海军统帅阿格里帕率领一半舰队(200多艘)越过爱奥尼亚海,向伯罗奔尼撒西南岸的美多尼实行奇袭,拔掉安东尼设在这里作为保护运输线的中继站。接着又攻占了佩特雷和科林斯等地,切断了希腊半岛和伯罗奔尼撒之间的联系。这对安东尼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不仅切断了与埃及之间的交通线,而且,安东尼的营地一个驻扎在屋大维营地以南约1.5千米的地方,另一个设在普雷佛扎海峡南岸港湾附近。这样就使安东尼的军队受到两面夹击的威胁。眼前的事实告诉他,如果继续消极等待,不进行决战,粮食一旦吃光,结果只有全军灭亡。安东尼决定主动进攻,准备海战。在希腊西海岸上,夏季的风上午总是从海上吹向大陆,到中午就转为西北风,风力相同。安东尼根据这个规律制定了作战方案。他把实力最强的舰队集中在右翼,利用转向的风力迂回到敌人的左翼抢占上风,利用上风和舰队的优势与屋大维的舰队决战。这样的安排,安东尼认为万一失利也可以顺风逃跑。然而这个作战计划却因一个逃兵的出现而全部落空了。屋大维在这个逃兵那里得知了这个计划,决定将计就计。他把舰队在海上分左、中、右三部分一线展开,各由阿格里帕、阿伦提和屋大维指挥。他们面对普雷佛扎海峡,等待着安东尼的舰队驶出港湾。公元前31年9月2日晨,天气晴朗,安东尼的舰队驶出了港湾。共有6个支队,400艘战舰,分左、中、右排成一线,右翼力量最强,共有170艘战舰,由安东尼亲自指挥。埃及女王带着她的60艘战舰,在后面展开作为预备队。舰队展开后,双方都相对而视,静静地等待着风向的改变。快到正午时分,风向转了。双方舰队鼓号齐鸣,海战开始了。安东尼的右翼和阿格里帕的左翼同时向对方翼侧迂回。不一会开始交战,安东尼的士兵不断用机械和手投掷巨石、弩箭和带倒刺的标枪。阿格里帕率领左翼舰队充分发挥船体轻、机动性好的优长,灵活地避开安东尼舰队的远射程矢石炮攻击,猛烈撞击敌舰。一次不成,立即退回,重新组织再撞击。顿时,海面上大小舰船混杂在一起,喊声、号角声和船板破裂声交织在一起,各种长矛、标枪、篙竿和火箭在船舰之间飞来飞去,受伤的士兵有的倒在甲板上,有的掉在海里。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屋大维的部将阿格里帕从左翼突破了安东尼的防线,直逼后面克里奥佩特拉女王率领的船队。机警的克里奥佩特拉女王见情形不好,便不顾当时的战况和安东尼的生死,毅然下令扬帆起航,抛下已陷入困境之中的安东尼,怆惶地向埃及方向逃去。女王的中途撤离,使安东尼方面的舰队立即陷入惊慌之中。然而就在这紧急关头,身为主帅,正在指挥士兵作战的安东尼,见克里奥佩特拉女王逃跑,他就像疯了一样,立即跑上一只小船,抛下那些正在舍命为他效命的士兵,带着他和克里奥佩特拉生的儿子亚历山大,径自向克里奥佩特拉逃离的方向追去。顿时已无主帅的安东尼方面的海军立刻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已无心恋战,各自逃命。结果这支庞大的海上舰队被屋大维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安东尼的陆军看到海军大败,也都投降了屋大维。 安东尼逃走后,追赶上了埃及女王。当他登上女王的“安东尼”号旗舰后,失望地坐在船头上,双手抱着脑袋,一言不发。安东尼从此一蹶不振,不问军政大事,整日在饮宴中度日。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攻埃及,安东尼突然又振作起来,试图率兵抵抗,结果他的残存兵力全部都乘机逃亡降敌。后来他伏剑自杀,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也自杀了。公元前30年8月1日,屋大维进入亚历山大城,埃及被并入罗马版图,改立行省。第二年秋,屋大维凯旋返回罗马。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他“元首”头衔。从此,在古代罗马史上,一个新的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开始了。从地中海的西岸到东岸,横跨欧、非、亚三大洲的罗马全归屋大维一人掌握。屋大维成了凯撒军事独裁的继承人,当时他年仅35岁。 攻陷罗马之战(意大利)罗马,这座世界古代史上极其著名的城市,到公元4世纪末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罗马帝国的都城了。那时,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以黑海沿岸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以意大利本土拉文那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别由兄弟俩统治着。即位做皇帝时一个18岁,一个才11岁。统治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是荷拉留,是个智能非常低下的人。幸亏有个名叫斯提里科的执政官帮他摄理政务,才得以勉强地维持着政权。公元401年11月,罗马帝国遭到了新的危机:东方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大军西哥特人乘西罗马帝国内部空虚,突然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统帅这支大军的,是西哥特人中最享有盛名的勇士阿拉里科。他对自己的妻子许下诺言:一旦攻进罗马,就把城里最有地位的贵妇人给她当奴卑,把她们的财宝给她做礼物。两年后,阿拉里克的大军兵临罗马城下,将荷拉留皇帝包围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市里。替荷拉留摄政的斯提里科很有军事才能,他迅速调集军队,趁西哥特人正在庆祝复活节之际,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击溃了阿拉里克的步兵。但他知道,阿拉里克还有着强大的骑兵,如果同他们继续打下去是注定要吃亏的。所以,尽管取得了胜利,还是同阿拉里克订立了和约和盟约,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西罗马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和阿拉里克结成同盟,可以阻挡来自伏尔加河东匈奴人的入侵。因此,便将罗马西部的一个省让给阿拉里克,还赠给他4000磅黄金。在这种情况下,西哥特军队撤出了意大利。斯提里科解除了罗马被攻陷的危险。但不幸的是,斯提里科的对策遭到了罗马贵族的攻击,他们制造谣言,说斯提里克是企图用西哥特人推翻荷拉留,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无知的荷拉留听信了这些谣言,不但没对斯提里科退兵之功进行奖赏,反而下令处死了斯提里科和他的儿子,并株连到斯提里科的朋友和拥护者。这一错误的镇压激起了斯提里科部下的愤怒,结果有3万士兵投奔到阿拉里克的军队。此时,荷拉留又拒绝承认斯提里科同阿拉里克缔结的和约、盟约,从而惹怒了阿拉里克。于是,阿拉里克和匈奴人配合起来,向罗马帝国发动新的进攻。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大军抵达罗马城郊,将这座古城团团围困起来。同时,还占领了离罗马不过20多千米的海港奥斯提亚,夺去了从非洲运到罗马的全部粮食。罗马是个消费城市,农副产品全靠外面运来。因此,这一行动,断绝了罗马的供给,顿时城里发生了可怕的饥荒。紧接着,又出现了瘟疫,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到处是发臭的尸体。在这种绝望的境地里,各地的奴隶、隶农和工匠纷纷投奔到阿拉里克那里,罗马城已经危在旦夕。那时,荷拉留缩藏在拉文那。他眼看着罗马的危急,却不派兵解救。罗马城里的人无法坚持下去,只好派军使前去阿拉里克那里求和。阿拉里克此时已稳操胜券。他漫不经心地对罗马军使说:“求和吗?可以。条件是交出城内的全部金银财宝。”军使不敢直接询句,转个弯子小心地询问:“领袖,那么您打算把什么留给罗马的市民?”“生命!”阿拉里克傲然地回答。军使被激怒了,沉着地说:“不过城里还有不少人,士兵们每天都在操练,他们将进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朗声大笑道:“行呀,那很好,草长得越密,割起来就越省力!”后来经过再三的请求,总算达成了协议:罗马释放所有外族奴隶;并交出黄金5000磅,白银3万磅,丝袍4000件,胡椒3000磅;此外,还派若干名贵族到阿拉里克那里去作人质。阿拉里克解除了对罗马的包围,并允许罗马人到奥斯提亚港口去购买粮食。可是荷拉留并不甘心议和,他对协议达成的事项拖着不办,等待着东罗马帝国派来的援兵。不久,当他等到了他哥哥从君士坦丁堡开来的4000援兵和从非洲运来的粮食,气势就壮了起来,便开始采取军事行动,并派人在拉文那的街道和广场上辱骂阿拉里克。这大大激怒了阿拉里克。他下决心攻占罗马城,并且向进攻的士兵许诺:破城之后,允许他们任意抢劫。公元410年8月24日晚,雷鸣闪电,大雨如注。身高力壮、身着兽皮服的西哥特士兵呐喊着,向罗马城奋勇冲击。久已盼望着解放的罗马奴隶,冒着大雨打开城门,迎接哥特大军进城。顿时,罗马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成千上万的哥特士兵冲进宫殿和富人的住宅,寻找一切值钱的东西。所有的寺庙神像被捣毁,所有的基督教堂被洗劫一空。皇宫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奴隶们乘机无情地惩罚了他们凶恶的主人,许多元老被处决。街道、广场布满了尸体。经过三天三夜的洗劫,罗马城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大批罗马人被抓起来充当奴隶。在破城后的第6天,阿拉里克才率领大军离开罗马城,前往意大利南部。途中,阿拉里克病死。他的继承人转而向北,进入西班牙定居,并于公元419年建立西哥特王国。在罗马被攻陷后的60多年中,意大利形式上还维持着皇帝的统治,但所谓的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是外族军事首领中随意玩弄的傀儡而已。 淝水之战(中国)人们往往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或“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语来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之状;还用“投鞭断流”这句成语来形容势力强大。岂不知这两句成语,都是从淝水之战中产生出来的。那么,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在哪儿展开的?它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毛泽东也曾经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之一,在《论持久战》中,还引用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起东晋王朝。当东晋偏安在南方的时候,西北边疆的匈奴、鲜卑、羯(jié)、氐(dǐ)、羌(qiāng)等少数民族首领也先后称王称帝,在1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建立过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五胡十六国”。在这个动乱过程中,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国家——前秦强大起来了。公元357年,苻坚做了前秦的皇帝,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使前秦逐渐强盛起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各国中疆域最大的一个国家。这样一来,使苻坚的雄心越发增大,他开始向南方进行扩张,企图统治南北。由此,便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前秦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苻坚挥师南下之前,曾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前,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前秦的多数大臣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晋国虽然软弱,但是内部还没有涣散,攻打东晋还没有胜利的把握。主张等时机成熟再说。就连苻坚的弟弟苻融也反对他出兵攻晋。苻坚见众臣都反对自己兴兵,心里很不高兴。他站起身来,怒气冲冲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把马鞭子扔进江里去,也足可以把江水截住,东晋方面还有什么天险可以凭恃的呢?”苻坚不听劝告,下令紧急征集兵员,于公元383年8月,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西长达几千千米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到了9月,苻坚率领主力军攻下东晋的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在这里驻扎下来。苻融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的颖口(今安徽省颖上县东南的正阳镇),并向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展开进攻。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晋武帝司马曜在宰相谢安等人的强有力的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部)刺史,控制长江中游,阻扼秦军由襄阳南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帅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谢玄兼任徐州刺史,坐镇京口,因为京口在京都建康的北面,所以当时把京口称为北府,把谢玄这支军队称作“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进攻。又派遣胡彬率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摆开了与前秦大军决战的态势。胡彬率领水军还没到达寿阳,苻融就把寿阳城攻破了。胡彬的军队只好退保硖石(今安徽省凤台县西南),并向谢石求援。书信被前秦 截获。苻坚见信,以为东晋已不能支持,深怕晋军逃掉,赶忙留大军于项城,自己带领轻骑兵8千,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合;并派被俘的东晋将军朱序到晋军中去劝降。朱序曾做过东晋的梁州刺吏,在襄阳守卫战中战败被俘,他“身在秦营心在晋”,仍存报国之心。朱序来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把他所知道的秦军的一切情况都告诉了谢石、谢玄,并向两位将军建议在苻坚的各路军队还没有集中起来的时候,先发制人,打败秦军的先头部队,夺取全胜。谢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议,决定乘苻坚的主力还没有到来,首先消灭梁成的部队,扫除前进障碍,解救硖石之围,于是,他派勇将刘牢之率5千名北府兵,去袭击驻扎在洛涧的梁成部队。在当天夜里,北府兵5千人马涉水而过,像猛虎下山一般杀进敌人的大营,杀得秦军死的死,伤的伤,狼狈逃窜,就连主将梁成也死于刘牢之的刀下。洛涧重地被刘牢之的北府兵收复了,前秦在淮河的封锁线被打破了。谢石、谢玄听到洛涧大捷的消息,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沿淮河西进,解救硖石之围,一边亲自指挥各路兵马,乘胜推进到淝水东岸驻扎下来,和对岸的秦军隔河相望,摆开决战的阵势。苻坚在寿阳城里听到洛涧战败的消息,大吃一惊。他和弟弟苻融急忙登上城楼,观察东晋军情。只见东晋布阵整齐,壁垒森严,士气高昂,不由得暗暗吃惊;又望见远处八公山上的草木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误以为也是布满了晋兵。他非常恐惧地对苻融说:“晋军满山遍野都是强兵,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苻坚不敢再那么看轻晋军了。他走下城来传下军令,要将士们严密防守淝水防线,没得到命令,谁也不许渡水出击。秦军沿河岸层层布阵,晋军要想渡过河去,困难很大。谢石、谢玄认为:晋军应抓紧时间速战速决,才有胜利的可能。否则,等苻坚的人马全都到齐了,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他们制定了引诱秦军进行快速决战,并且力争一举击溃秦军的作战计划。谢玄派了一名使者到寿阳去激将苻坚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取得胜利。”他同意了晋军的要求,还约定好时间,让谢玄领兵渡水决战。晋军得到秦军的答复后,就立刻紧急行动起来。谢玄率领8万军队,在淝水的东岸摆好了阵势。到进军的那一天,苻坚来到阵前让苻融传下将令,命令全军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了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兵们听了信以为真,纷纷狂逃。秦将想用杀人的办法制止士兵逃跑,可哪里制止得住?就连他们自己也被人流拥着向后溃退。谢玄见秦军溃退,就带领晋军乘势追击,杀得秦军人仰马翻。秦军后方几十万人马都惊慌逃命,溃不成军,自相践踏。在溃败逃跑中,失魂落魄的秦兵,听到风声鹤鸣,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来了。淝水一战,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苻融被晋军杀死,苻坚中箭逃回洛阳。此后不久,前秦政权就垮台了。 郾城之战(中国)南宋初年(公元1140年)7月,在今河南郾城,曾发生一场宋军抗击金兵的反侵略战争。著名抗金爱国将领岳飞指挥岳家军在郾城安营扎寨,与金军统帅兀术(wúzhú)对垒交战,大破金人的铁甲骑兵,打得金兀术抱头鼠窜,逃回汴京。这便是宋军抗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郾城之战。公元1127年2月,金军掳走北宋皇帝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北宋王朝灭亡。5月,金兵北撤,宋徽宗第九个儿子赵构到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登上皇帝的宝座。历史上称宋高宗赵构以后的宋朝为“南宋”。宋高宗一向畏金如虎,不敢抵抗金军的进犯,一直向南逃跑,最后,在杭州建立国都,改称临安。并于1139年,金朝派使臣到临安“议和”,要赵构跪拜着接受金帝的“诏谕”。赵构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要秦桧代表他跪拜着接受了金朝的诏书,与金签订和议:宋朝对金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允许把河南、陕西还给宋朝。当年秋,金朝内部发生政变,完颜兀术(宗弼)上台执政,反对把河南、陕西还给宋朝,撕毁了上一年与宋签订的和约,于1140年5月,调集大军分四路进攻陕西、山东、洛阳和开封,得手后,又乘胜向淮西进攻,结果在顺昌为刘锜大败,金军的全线进攻受到了遏制。在南宋各路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打算联合义军,配合友军,乘胜反攻中原。在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下,宋高宗竟然做出“后不可轻动,宜班师”的荒谬决定,要求各路军队停止北进。为此,他还派司农少卿李若虚于6月22日赶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营中阻止岳飞军北伐中原。此时,岳飞军部将都已北进,岳飞未接受李若虚带来的诏命,仍按原计划行事。李若虚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矫诏之罪”。岳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连战皆捷,收复了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岳飞为了诱惑金军南下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颖昌(今河南颍昌)地区,亲率轻骑驻守郾城。岳飞率军挺进中原,使驻扎于东京的金兀术感到惊慌失措。他急忙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他认为南宋各路兵马都容易对付,唯独岳飞这支军队将勇而兵精,而且有河北忠义军响应支援,其锋芒不可挡。因而决定引诱岳飞的军队孤军突进开封的外围,然后集中主力给予有力打击。岳飞早已识破金军的阴谋,便将计就计。他每天派出兵士进行挑战谩骂,金兀术以为岳飞中计,便集中龙虎大王、盖天大王与韩常的军队进攻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飞指挥将士迎敌于郾城北十多千米处,首先命令他的儿子岳云率领骑兵攻击金军。并严厉地警告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勇敢异常,仅数十回合,就杀得金军尸横遍野,获马数万匹。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向临颖方向撤去。这一仗金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连金兀术本人也十分悲哀地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意思是说:“我自海上起兵以来,取胜全靠铁浮图和拐子马,现在可完了!”“铁浮图”是金兀术的特种骑兵,人马都披上厚重的铠甲,以三骑为一队,做为正面冲锋队。每向前推进一些,就用障碍物堵塞后路,只许进,不许退。“拐子马”指的是左、右翼骑兵,全部是由女真人组成的。作战时,配合“铁浮图”从两面包抄,如同围墙和铁幕一般。岳飞发现很难对付的“铁浮图”的 马腿没安铁甲,只要马腿被砍断,骑在马上的士兵自然就要跌下。因此,他机智地指挥将士手持马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武器,与金军对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金兀术所依恃起家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就这样被岳飞所破。金兀术不甘心郾城的失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的兵力,进到郾城和颖昌之间的临颖(今河南临颖),妄图切断岳飞和颖昌岳军主力的联系。岳飞派兵迎击,部将杨再兴带领300名骑兵担任先锋,在离临颖南25里的小商桥和金兵撕杀,杀死金兵两千多人。可寡不敌众,杨再兴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岳飞估计金兵一定要回军攻打颖昌,便命岳云带领骑兵急速增援驻守颖昌的岳军。果不出所料,金兀术亲率兵来攻颖昌。岳云和驻守颖昌的王贵部下合力攻杀,终于把金军打败,歼敌5千余人。金兀术看到大势已去,只得连夜撤回东京开封,准备北逃。正当岳飞在前线不断取得胜利,准备乘胜率大军渡河收复中原之际,不料竟遭民族败类赵构、秦桧等投降派的破坏,急令原来配合岳家军出击的各线宋军停止前进,然后,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一日连下12道“金牌”迫令岳飞退兵。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眼看大功垂成,真是痛心疾首,不禁叹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只得怀着满腔悲愤,下令退兵襄阳。岳飞退兵后不久,河南境内已经收复的各州,又重新落入金人手中。不久,秦桧又捏造罪状,以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害死。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就这样殒落了。但是,岳飞的郾城之战的军威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连同他的英名,永垂后世。 君士坦丁堡攻陷战(土耳其)公元1453年4月6日,举世闻名的现伊斯坦布尔上空突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全城笼罩在一片战火之中。原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围困了这座古城。他决意要攻下这座历史名城,并把它变成伊斯兰教的中心。当时的伊斯坦布尔名为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国都。这座城市建于公元前658年,最早叫拜占庭。后来,它成了罗马帝国的首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座古城位于欧洲大陆的南端。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濒金角湾,南临马尔马拉海,东与小亚细亚半岛隔海相望,只有西面(即三角形的底部)与陆地相连,形势十分险要。公元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登上了奥斯曼帝国苏丹(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的宝座。这位新苏丹喜欢读历史书籍,特别崇拜古代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对战略、军火、后勤、地形都有一定的研究。他一上台,便决心要尽快夺取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全力以赴地进行了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准备:成批的大炮、火药、刀、矛、弓、箭、甲胄被赶制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到准备参加攻城的各部队。工匠们还试制了一种巨大的攻城铜炮,它能发射1200磅重的大石弹,其射程和威力在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为了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苏丹还下令在君士坦丁堡北面海峡的欧洲一侧建造了三座炮塔,正好能封锁住海峡。他还把奥斯曼的舰队集结在炮塔北侧的海湾内,随时准备从海上对君士坦丁堡发动攻击。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虎视耽耽的阵势,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自认为力不能敌,便派使臣向穆罕默德请求讲和,条件是只要奥斯曼帝国不对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东罗马帝国愿献出首都以外的所有地方,并年年向奥斯曼帝国纳贡。穆罕默德二世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坚决要东罗马皇帝献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皇帝求和不成,只得加紧备战,准备背水一战。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精兵和300多艘战舰,向君士坦丁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土耳其军首先用重炮猛烈轰击君士坦丁堡城西防线的两道城墙。紧接着,数万名士兵呐喊着发起冲锋。他们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着巨大的木桶,企图填平城墙外的护城河。但是,东罗马军以密集的火力还击,使一排排冲过来的土耳其士兵还未靠近城墙,便中弹倒下。经过几天激战,护城河边上土耳其士兵的尸体已堆积如山,血流成河。穆罕默德二世见强攻不行,便改换方法。他下令士兵日夜不停地挖掘地道,准备从护城河和两道城墙的下面穿进城里。然而,地道才挖到一半,就被守城的军民发现,用炸药把它炸毁了。穆罕默德二世又生一计。一天清晨,守城的东罗马军突然发现护城河河面上出现了好几座活动的堡垒,迅速向城墙这边开来。仔细一看,它外面包着牛皮,用火枪击中也不着火。几座活动堡垒渐渐地逼近城墙。东罗马军的指挥官急中生智,当活动堡垒靠近城墙从上面渐渐升起云梯的时候,便下令向活动堡垒投掷蘸满松脂的火把,并用粗木杆推倒云梯。不一会儿,一座座活动堡垒全都燃烧起来。土耳其军又一次被击退了。陆战失利,海战同样遭受到严重挫折。一天,4艘支援君士坦丁堡的热那亚军舰,冲破土耳其海军的封锁,驶入了马尔马拉海。穆罕默德获悉后, 立即派出140艘战舰进行拦截,结果,被热那亚水兵击沉了好多艘。那4艘军舰终于顺利驶进金角湾,靠上了君士坦丁堡的码头。守城军民见来了援兵和给养,欢声雷动。他们在城墙上高声呐喊,辱骂土耳其海军无能。穆罕默德二世气得暴跳如雷,下令把舰队司令巴尔陶格卢拉下去鞭笞。在倒霉的海军司令的苦苦哀求下,并说献上一条妙计将功折罪,才下令停止鞭笞。穆罕默德决定采纳舰队司令的计策,从金角湾下手。两天以后,穆罕默德会见了一个热那亚大商人,赐予他几大盘金银珠宝,并与他达成了一项协议:热那亚商人允许土耳其的船只经过他们控制的与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加拉太,进入金角湾。条件是:土耳其军进攻君土坦丁堡以后,保护热那亚商人在加拉太的一切特权。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土耳其的80艘战舰偷偷地靠上了加拉太岸边。乘着夜色,这些战舰先被拖上岸,然后,顺着用涂满牛羊油的木板铺成的道路,继续被拖着缓缓前进。经过一夜的努力,这些船只终于通过滑板,从陆地运到了金角湾的尽头,等到天快亮的时候,船只纷纷下水,排列成一座浮桥,并筑起了炮台。土耳其的士兵就通过这座浮桥,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进攻。“不好啦,土耳其军队进入金角湾啦!”第二天拂晓时分,东罗马士兵发现了土耳其舰队架起的浮桥,不禁大惊失色。君士坦丁接到报告,急忙从西部防线调兵力去加强北部防线。这样一来,就使兵力分散了。土耳其陆海军可以从四面同时向君士坦丁堡发动猛烈进攻。穆罕默德二世集中所有巨炮对西部城墙进行狂轰,终于炸开了一个缺口。决战的时刻到了。穆罕默德在隆隆的炮声中检阅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的精锐部队。他亮开嗓门喊道:“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古罗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你们可以任意劫掠!现在,你们勇敢地冲进城去吧!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煽动下,在一片刺耳的号角声中,土耳其士兵狂暴地吼叫着向缺口猛扑过去,与守城的东罗马军民和前来支援的热那亚士兵展开了肉搏战。热那亚士兵见情况不妙,赶紧登上自己的战舰逃走了。土耳其军趁势突入缺口,冲进城去。接着,土耳其大军通过缺口,涌入城内。东罗马军民殊死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死伤无数。君士坦丁眼见大势已去,慌忙改换服装,夺路而逃,却在混战中被土耳其士兵砍死。经过51天的血战,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土耳其军队攻陷了。根据穆罕默德二世的许诺,土耳其士兵在城里大掠3天,许多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壮丽豪华的宫殿付之一炬,数万居民被掳为奴隶。穆罕默德下令将城内著名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来将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延续达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而奥斯曼帝国则成了东地中海的霸主。 英西大海战(英国)公元1588年春的一天,130多艘战舰从各地汇聚到大西洋畔的里斯本港,在迎风招展的樯帆上,挂满了无数面西班牙王国的旗帜和基督、圣母的绣像。这就是西班牙舰队,国王腓力二世骄傲地将它命名为“无敌舰队”。此时这支舰队正整装待发,只等国王一声令下,便扬帆出发远征英国。西班牙离英国相隔遥远,何况动用如此庞大的舰队冒险远征呢?原因是这样的:苏格兰女王马利因1568年国内发生政变而被废黜后逃亡到英国。她一到英国,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马利被囚以后,英国反对伊丽莎白的天主教上层分子,马上掀起武装暴动,想把马利救出监狱,并拥立她为英国女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女王宝座,伊丽莎白于1587年2月以“阴谋分子”的罪名将马利斩首。马利被处决,是欧洲天主教会的一次严重的失败。教皇立即颁发特别诏书,号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国作战。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首先响应。为了远征英国,他花费了整整一个夏季的时间,集合和装备了这支大舰队——“无敌舰队”。其实,腓力二世不仅仅是为了替马利报仇才去跟英国打仗的。他最恼火的是,英国一直利用海盗,到他所属的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劫掠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使西班牙遭到巨大的损失。如果不打败英国,就不能维护西班牙“海上霸王”的地位。1588年7月,“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港启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于7月21日逼近英国西南海岸,在普利矛斯港外抛锚,并摆开了战斗队形。英国舰队总司令霍华德勋爵接到西班牙舰队已逼近的报告后,立即命令:“舰队出港,逆风行进,抢占敌舰队上风方位!”英国舰队渐渐驶进了西班牙舰队。可是迟钝的西班牙舰队总司令西顿尼亚公爵眼看着英舰队驶进,居然没有先发制人地展开攻击。而英国舰队刚进入射程,大炮就轰鸣起来,向西班牙舰队猛烈射击,海面上掀起一股股巨大的水柱。“无敌舰队”排成几路纵队,全速向英国战舰紧逼。“命令各舰队不惜一切代价靠近战舰,用钩子钩住敌舰!”“无敌舰队”总司令西顿尼亚大声喊叫着。可是,英国军舰总是灵活地拐弯掉头,避开西班牙军舰,然后以密集的舷炮火力杀伤对手。经过几个小时的混战,不仅没有一名西班牙士兵能登上英国的舰船,而且“无敌舰队”还有好多舰只中炮起火,许多战舰上的官兵伤亡过半。西顿尼亚看到自己的舰队损失惨重,决定暂时脱离战斗,但英军却死死咬住不放,继续猛追猛打。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黄昏时分,第一天的战斗才告结束。此后一周时间内,英国舰队频频发动小规模出击,“无敌舰队”则处处挨打,狼狈不堪。又因远离基地,后勤供应困难,炮弹和粮食越来越少,西顿尼亚决定将舰队开到法国东北部的加来一带停泊,一方面进行休整,解决给养问题,另一方面等待着与巴尔马的部队会合。但是,英国的一支舰队早就封锁了尼德兰海面,使他们根本无法会合。第八天深夜,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西风,“无敌舰队”的士兵经过几天的苦战,早已进入梦乡。突然有人摇醒了正在酣睡的总司令,慌张地报告: “报告总司令,海面上出现了8条火龙,正在向我舰队迎面冲来!”西顿尼亚来不及穿上衣服,就奔到甲板上。只见那8条火龙乘着西风,箭一般地直冲进舰队。撞到舰船后,就火蛇飞舞,浓烟滚滚。顷刻之间,好多舰船起火燃烧。原来,这是英国海军将领们经过商讨研究出的作战方案,使用火船袭击西班牙舰队。他们挑出8艘小船,将船身涂上沥青,船内装满油脂和柴草,点火后乘风驶进西班牙舰队中。西顿尼亚见这种情形,慌忙下令;“各舰马上砍断锚索,夺路驶出海港!”顿时,舰队一片混乱,各舰争相逃命,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结果致使许多船只在自相碰撞中沉没。没能冲出港的船只,大都被火焰所吞没。逃出海港的舰船也难以再进港停泊,因为它们的两个主锚在混乱中都被砍掉了。29日凌晨,这支无锚的舰队被西南风刮向东北,队形十分混乱。“继续攻击敌舰!”英舰队总司令霍华德发出命令。于是,英国舰队全速前进,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势。在“隆隆”的炮声中,“无敌舰队”5艘大型战舰被炸得失去了作战能力,4000官兵被打死、淹死,而英国军舰却一艘都没损失。到傍晚时分,紧追“无敌舰队”的德雷克发现自己的炮弹也已打完,只好停止追击。至此,历时近10天的英西大海战方告结束。“无敌舰队”总司令见大势已去,登陆无望,只得命令舰队返航。为了躲开英国舰队的追击,舰队向北行驶,绕过英国西北部海岸返回西班牙。途中,舰队不断遭到风暴的袭击,又损失了一些舰船,数千官兵因疾病、饥渴而丧命。10月间,当舰队返回西班牙时,仅剩残破舰船53艘。这次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而英国舰队总共只有100多人战死。从此以后,西班牙丧失了海上的霸权,一蹶不振,很快衰落。而英国则一跃而成为海上强国,到处强占殖民地,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从而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露梁海战(朝鲜)1597年7月的一天,朝鲜王宫处于一派紧张的气氛中,因为前方传来了坏消息:和平谈判已经破裂,日本陆海军再度发动进攻,一举击溃了朝鲜水师。国王急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陛下,我有一个对策,不知该讲不该讲。”大臣李恒福打破了沉默的气氛。“如今国家遭此危难之际,还有什么不该讲的。有话不必吞吞吐吐,既有良策请快快讲来!”国王急切地说。“依臣之愚见,眼下只有一个办法:重新起用李舜臣将军。”李恒福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起用李舜臣?此人是个里通外国的要犯,私自放走敌将,何能起用!”国王将脸一沉,否定了李恒福的意见。李恒福鼓足了勇气,为李舜臣辩解起来:“陛下,李将军是冤枉的。自壬辰年(1592年)日朝战争开始以来,李将军率水师英勇杀敌,连连击败倭寇水师,屡建奇功。倭冠对李将军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散布谣言,妄图将他置于死地。而我朝廷内部也有人嫉恨李将军,借敌人的谣言来陷害他。所谓‘欺瞒国王,放走敌将’,实在是他们制造出的谣言呀!望陛下明察秋毫,重审此案,起用忠臣,驱逐倭寇!”李恒福的一番谏言,震动了整个朝廷。许多大臣纷纷表示支持他的意见,连曾经参与诬陷李舜臣的几个大臣,也不敢发表反对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只得采纳了李恒福的建议,下令恢复李舜臣的职务,命他立即率水师迎战日本舰队。16世纪末,丰臣秀吉掌管日本的朝政。这个人具有极强的向外扩张的野心,妄图将琉球、吕宋、朝鲜等都变成日本的附属国,然后以朝鲜作为跳板,入侵中国,以此达成一个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在内的大日本帝国。1589年,他曾派使者前往朝鲜,要求朝鲜能与日本通力合作,进军中国。这种无理要求遭到朝鲜宫廷的断然拒绝。丰田秀吉便恼羞成怒,决定首先从朝鲜开刀,得手以后,再进军中国。于是,发动了1592年的日朝战争。因为在60年循环一次的朝鲜历法上,1592年是“壬辰年”,因此,朝鲜历史上就把这次战争称为壬辰卫国战争。1592年4月,丰臣秀吉组成9路远征大军,总兵力为陆军16万人,海军3万多人,战舰700余艘,渡过对马海海峡,在朝鲜半岛釜山、庆洲一线登陆,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战争一开始,日军在陆上节节取胜,长驱直入;但在海上,却屡遭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的痛击,连战皆负。中国明朝政府派出大军援朝。在李舜臣水师的配合下,朝、中陆军经过激战,终于击退日军,转败为胜。1593年春,日军撤至朝鲜南部,在沿海地区构筑工事,准备长期负隅顽抗;同时遣使与朝、中方面谈判。战争第一阶段至此结束,明朝大军陆续撤回。从多次海战的失败中,老奸巨滑的丰臣秀吉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首先必须清除掉爱国忧民、指挥有方的李舜臣及其朝鲜水师,否则,这场战争无法打赢。因此,在长达4年的谈判期间,丰臣秀吉大施离间计,借朝鲜奸臣之手,除掉了眼中钉李舜臣。同时,他暗中加强兵力,积极备战。1597年3月,他看时机已经成熟,便中止谈判,出动陆军 14万、水兵万余、舰船数百艘,再度大举向朝鲜北部进攻。这次不但使朝鲜陆军很快就被击败,连朝鲜水军也几乎全军覆没,大片国土又沦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李舜臣又回到了会宁浦的朝鲜水师大营中。1597年8月,李舜臣再度被任命为三道水师统制使。他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仍然雄心不已,抛弃了个人的荣辱与是非的曲直,愿为自己的祖国再次奔赴沙场。他一到任,立刻视察了停泊在会宁浦的水师,不禁被水师的现状惊呆了:经他花费多年心血建立起来的强大舰队,如今只剩下了12艘战舰和一百多名官兵了。但他并没有气馁,凭着以死报国的决心,立即指挥这支小小的水师,毅然投入了鸣梁海战,并以寡敌众,共击沉敌舰30多艘,毙敌水兵4000多人,重创了日军舰队,极大振奋了朝鲜水师的军威。他的水师由此很快发展到8000多人。这时,明朝政府再次派遣陆海军入朝参战。由陈璘、邓子龙率领的中国水师与李舜臣会合。两国海军协同作战,屡屡击败日本水师。在陆上,朝、中联军也连战连捷,打得日军狼狈南撤。在此情形下,日方再次提出和谈要求,但遭到朝、中方面的断然拒绝。1598年秋,朝、中陆军将日本陆军主力赶到南部沿海地带,围困在顺天等几个据点里。同时,朝、中水师也正积极准备向停泊在泗川港内的日本海军主力发动攻击。一天,一个军官急步跑入李舜臣的舱房,气喘吁吁地报告:“据可靠情报,敌舰队即将驶离泗州港,前去援救顺天据点的陆军。”李舜臣听此报告后拍案大喜:“这太好了!正愁无法引它出港,它倒自己出来了。”他立刻会见了陈璘,经过一番商讨,决定在日本舰队去顺天必经的露梁海面伏击敌人。于是,朝、中两国舰队联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整个壬辰卫国战争中最宏大、最壮烈,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极为著名的露梁海战的凯歌。1598年11月18日夜,日将岛津义弘率500多艘舰船驶抵露梁海面,进入了朝中联合舰队的设伏圈。“不好啦!我们被包围啦!”日本舰船上的观察兵惊呼起来。只见数百艘朝、中战舰突然出现在海面上,同时从几个方面全速逼近日本舰队,并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日舰。顿时,日本舰船纷纷躲避,阵角大乱,官兵们狂呼乱叫,乱成一团。70多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在海战中勇如猛虎,他大吼着:“倭寇休得逞狂,我大明水师来啦!”首先率3艘巨舰杀进日本舰队,与300精兵一起强行登上敌舰,展开了肉搏战。陈璘带领舰队也随后跟了上来。战斗越来越激烈,只见海面上刀光剑影,火光冲天,映红了黑沉沉的海空。在朝中将士的强大攻势面前,日军死伤惨重,40多艘日舰被击沉,水兵死伤无数。岛津义弘无心恋战,下令突围,19日拂晓,日本舰队乘着大雾弥漫,拼命冲出包围圈。而联合舰队紧紧咬住不放,很快就追上了日本舰队,双方再次展开了激战。突然,一枚火箭击中了邓子龙的旗舰,刹时间,这艘最英勇无畏的中国战舰燃起熊熊大火,日军认出了这是邓子龙的旗舰,立即调动了许多战舰将其团团围住攻打。邓子龙指挥全舰官兵顽强奋战,左突右冲,但终究寡不敌众,老将邓子龙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不幸壮烈牺牲。李舜臣发现邓子龙旗舰起火,立即赶来援助,不幸被一颗铁丸弹击中了胸部,顿时血流如注,倒在甲板上。他挣扎着抬起头,对将领们说了一句“要 继续打下去!”不久就合上了双眼。中、朝两员老将英勇战死,联合舰队全体将士怒火中烧,誓为老将报仇雪恨。于是个个斗志更加旺盛,杀红了双眼,直杀得日军鬼哭狼嚎,尸相枕藉,只能垂死挣扎而无力反击了。此时,明将陈蚕、季金率领的增援舰队也赶到了。占绝对优势的中、朝舰队紧密配合,逐步缩小包围圈,将日军舰队层层包围,痛歼残敌。直至19日中午时分,枪炮声逐渐稀疏,战斗终以朝、中水师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据统计,在露梁海战中,联合舰队共击沉和焚毁日舰450多艘,歼敌1万余名。日军赖以发动侵朝战争的全部海军力量在这场战役中几乎丧失殆尽。困守在陆上的日军看到舰队的彻底失败,自知战争胜利已无望,便狼狈地逃回日本。震惊世界的露梁海战,以日军彻底失败,朝、中联合舰队的彻底胜利而载入了世界著名海战的史册。 滑铁卢之战(比利时)1815年3月17日凌晨,还沉浸在梦乡之中的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被唤醒,卫兵将一份标有“特急”字样的公文送到了他的面前。他睡眼惺忪地接过那份公文,霎时,被公文上报告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睡意全无:被软禁在地中海里的厄尔巴岛上的拿破仑逃走后,率大军已经在法国南海岸登陆,向巴黎挺进。原来,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遭到惨败后,英、俄、普、奥、瑞典等国又结成反法联盟,于1813年9月在莱比锡会战中将拿破仑大军击败。第二年3月末,反法联军进入巴黎。几天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封建王朝复辟。下台后的拿破仑被送到厄尔巴岛软禁起来。他在被软禁以后,一直暗中派人出去探听各国情况。1815年2月,有个亲信特地到岛上来通报说,巴黎有人要搞政变,准备推翻波旁王朝。拿破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觉得重新进入巴黎组织政府的时机已经到来。此时,监视他的英国长官回国料理私事去了。拿破仑命令他的手下人将他的军船“无常号”漆成英国船的样子。在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趁看守人员都去休息的时候,拿破仑率领1000多名官兵,登上军船,逃离厄尔巴岛,在儒昂湾安全登陆,进军巴黎。这个消息,使聚集在维也纳讨论打败拿破仑后的分赃事宜的各国君主、首相惊恐万分。以后十多天里,坏消息又传来:拿破仑已进入巴黎,再次上台,并宣称要“解散维也纳会议”。正在因为分赃不均而争吵不休的各国首脑只得将分歧搁置一边,再次组成联盟,出兵讨伐拿破仑。不久,英、俄、奥、普和许多国家都派出了重兵,围攻巴黎。拿破仑迅速组织了20多万军队,亲自率领前去迎敌。他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首先打击从北方进攻的英国和普鲁士军队。6月14日,拿破仑率领12万大军进入比利时,突破了普鲁士的阵地,击溃了普军元帅布吕歇尔的军队。拿破仑乘胜挥师向英国军队逼进。英国军队的统帅是法军的老对手惠灵顿。他从1794年起就在法国、印度、西班牙等地长期与法国军队作战,对法军的情况和拿破仑的用兵非常熟悉,具有丰富的与法军作战的经验。由于他在西班牙击败法军,曾被授予元帅军衔。这次,面对拿破仑亲自统帅的大军的步步紧逼,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敢轻举妄动。他经过细致观察,选择了滑铁卢村南的蒙·圣让高地为阵地,准备在这里以逸待劳,固守待援。滑铁卢是比利时南部的一个村庄,离布鲁塞尔不远。蒙·圣让高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地势易守不易攻。惠灵顿充分利用高地上及高地周围的许多石砌建筑,修筑坚固的工事和堡垒。他深知拿破仑军队的攻击能力很强,自己的兵力虽然与法军大体相当,但大炮和骑兵的数量和力量却远不如对方,既不适宜主动出击,又不可能坚守很长时间。因此,他在加紧修筑工事的同时,又派人赶往布吕歇尔处,请求普军尽快派兵前来增援。6月18日上午11点30分,大决战在滑铁卢开始拉开序幕。拿破仑下令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顿时,上百门大炮齐声轰鸣,向英军的阵地猛烈轰击,随之步兵发起了冲锋。当法军冲到英军大炮的射程之内之际,英军的大炮响了,“轰隆,轰隆”,炮弹连续不断地在法军中间炸开,法军死伤惨重,拿破仑只得下令把军队撤了回来。下午一时,拿破仑组织了第二次进攻,又被英军强烈的炮火所击退。这 时,正在运筹作战计划的拿破仑用望远镜向四周扫视了一下,突然发现东方几千米以外的地方黑压压的一片。他问身边的一位军官:“你看到了远处的一片黑东西没有?”“看到了!”军官回答道。“那是什么?”拿破仑问。“大概是森林吧?”军官不敢肯定。“不,那是兵团。”拿破仑凭他一生作战的经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不一会儿,拿破仑的判断被证实了。法军抓到了一个负责与英军取得联系的普鲁士军官。经过审问,他供认,普鲁士的一个兵团已经赶到,正准备向法军右翼发起进攻。拿破仑心想,他已派3万大军在东边作战了,对付一个兵团的普鲁士军是不成问题的事,所以也就没再去过问此事。其实,那个普鲁士军官讲的是假话,普军前来进攻的并不是一个军团,而是三个兵团。法军再次向英军阵地发动进攻。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四个师突破了英军右翼的防线,向英军中央阵地冲去。惠灵顿看到右翼危急,马上派出一营部队前去支援。但是他们根本阻挡不住法军的强烈攻势,法军的胸甲骑兵神速插入英军右翼中间,前去增援的一营部队也被冲散了。成千上万的法军冲上英军山脊阵地,又势如破竹地向下猛冲,一直冲到英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当拿破仑胜利在望之际,突然,“砰!”“砰!”枪声大作。隐蔽在后面的英军把法军骑兵成排打倒在地,霎时间,英国苏格兰骑兵大队冲了过来,仅用了几分钟时间,法军的三个团队全被消灭。紧接着,英王近卫骑兵也冲了过来,夺回山脊阵地。法军伤亡5000人,损失40多门大炮。拿破仑看到进攻一再受挫,十分恼怒,咆哮着说:“难道英国人永远不会转身后退吗?”其实,不是英国军队不会后退,而是拿破仑的兵力不够。拿破仑咬了咬牙,把最后的4000名近卫军也全部投入战斗。他们每70人一列,蜂拥冲上山坡。这些近卫军士兵大都身经百战。他们顶着英军阵地上倾泻下来的葡萄弹和榴霰(xiàn)弹,高举镶着金边的三色旗,拼死冲锋,终于杀上了高地,与英军皇家近卫团展开了白刃战。“元帅,我们快顶不住了,请支援我们!”一位满身是血的英国将军向惠灵顿请求道。“我已没有任何兵力可以援助你了。告诉士兵,即使拼到最后一刻,也要守住阵地!”惠灵顿回答道。他感到一切都完了,眼看支持不住了。与此同时,拿破仑也以同样的话语回答前来求援的军官。黄昏已经降临,激战了8个小时的两军仍相持不下,但都已筋疲力竭。最后的胜利属于能获得援兵的一方。突然,英军统帅惠灵顿精神大振,站起身来高喊:“近卫军将士们,全线出击!”原来,普鲁士的援军主力在布吕歇尔的亲自率领下,呐喊着从侧面向法军的右翼冲击过来。法军两面受敌,顿时阵脚大乱,拿破仑的部队失去了进攻能力,兵士四处溃逃。拿破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士兵被砍杀,因为他的部队已全部用了上去,翘首以待的援兵依然毫无踪影。晚上9点钟,普军突破了法军的全部防线,法军开始了全线溃退。尽管拿破仑和将领们拼命制止部队逃跑,企图收拾残部再决一死战,但兵败如山倒的局势已无法收拾,也只好随着败退的人流夺路而逃。至此,滑铁卢之战以拿破仑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滑铁卢一战,法军伤亡和被俘达3万人,英、普两军的损失也达2万多人。 拿破仑逃回巴黎后,再也无力打下去了。7月初,反法联军又进入巴黎,波旁王朝再次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海伦拿岛上,直到1821年病故。这次拿破仑东山再起,总共只有100天左右时间,所以,史书上称为“百日皇朝”。今天,在滑铁卢这个举世闻名的战场上,耸立着一座高45米的人造小丘,丘顶塑有纪念滑铁卢大战的狮子和大炮青铜像,还建有滑铁卢战役纪念馆和惠灵顿纪念馆,供人们瞻仰。 凡尔登之战(法国)日俄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都把欧洲做为它们争夺的重点。在日益激烈复杂的角逐中,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英国、法国、俄国等国为一方,称为“协约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为另一方,称为“同盟国”。1914年7月底,两大集团在欧洲兵戎相见,战火很快扩展到非洲、亚洲和其他地区,发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一开始,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在西线对法国发起猛攻。法军总司令霞飞率英法联军顽强抵抗,在马恩河会战中击退德军,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由于进攻受挫,小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德军又将进攻重点转到了东面的俄国。经过半年多的激战,德国也未能击败俄国,到1915年11月,双方在东线也进入了对峙状态。继任德国军队总参谋长的法尔肯汉认为,俄国地广人多,不易对付,必须停止对俄国的进攻行动。应该把主要进攻对象指向英法军队。只要能迫使英法军投降,俄国就会因失去西方财政和军火工业的支持而失败。英法比较,主要敌人是英国。英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因隔着大海无法直接干预。法国是英国的一把“利剑”,打败英国必先击败法国。所以,法尔肯汉经过一番盘算,煞费苦心地制定了一个进攻法国的新计划,把突击的目标选择在凡尔登。为使进攻法国凡尔登的新计划早日被德皇批准,法尔肯汉曾几次进见威廉二世,陈述自己制定的计划的可行性:“陛下,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和最大的要塞,是巴黎的西北之口;又是协约国西线的突出部位,是法国战线东翼的支点;另外它离我们的铁路干线只有12英里。它的战略价值是显尔易见的。如果凡尔登失守,不仅会破坏法国的防御系统,敞开通往法国集团军和巴黎的大门,而且还将会给法国军民士气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如果我们对它发动进攻,法国人必然会投入全部力量保卫它。这样,我们就可以变凡尔登为‘碾碎法军的磨盘’,使法国把血流尽,以此争取西线的胜利。”不久,德皇就批准了这个计划。法尔肯汉将它命名为“处决地”行动,预定1916年2月21日开始。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季开始,就着手进行准备。先是惊人地把大炮从俄国、巴尔干半岛和克虏伯工厂等处集中起来。排列在进攻现场周围的,有542个掷雷器,每个掷雷器能发射装有100多磅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霰弹。另一种可怕武器是130毫米的“小口径高速炮”,它以步枪子弹的速度发射榴霰弹。除此之外,还配置了喷火器。这样连同翼侧的武器,有140O多门大炮排列在不到八英里长的战线上。进攻的兵力有10个师27万人,将近防守凡尔登法军的3倍。德军围绕凡尔登所进行的精心准备,法军不是没有发觉。法军情报人员多次侦察并向统帅部提出德军的攻势已在眼前的警讯,却被法军总司令霞飞所忽视。他认为,凡尔登要塞在军事上的用处已经过时,必须尽可能集中所有守备部队加强野战部队。1915年8月,法国政府决定废弃凡尔登等一些要塞,代之以战壕、掩体、土木障碍和铁丝网等野战工事,而将其炮台弃置不用,有4000多门火炮撤离炮台,有2000余门大口径火炮从炮塔上拆下来。直到1916年1月,大炮还陆续从炮塔上拆下来,用于另外地方。陆军委员一个代表团访问了月尔登以后,曾起草一份报告,建议陆军部立即采取加强措 施,保卫凡尔登要塞。这些建议却遭到了霞飞的指责。面对德军咄咄逼近凡尔登要塞之际,霞飞却轻蔑地笑道:“德国人曾经到过离巴黎仅15千米的地方,后来还是被我们打了回去。凡尔登离巴黎200多千米,怕什么!”1916年2月21日清晨7点15分,德军的“处决地”行动开始了。随着一串闪光的信号弹在高空爆炸,隐蔽的德国炮群惊天动地般地怒吼起来,以每小时10万发的速度将炮弹倾泻到以凡尔登、布拉邦特和奥尔内的村庄为界的14英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区中,炮击直到下午4点45分。两百多万发炮弹铺天盖地袭来,把法军的战壕完全摧毁,碉堡被炸平,森林炸成碎片,山头削平,整个法军防线笼罩在滚滚浓烟烈火之中。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之后,德军步兵开始进攻。法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士兵们仍然奋勇抵抗。激战又持续了几天。由于德军在火力和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终于突破了法军防线,攻占了杜奥蒙炮台。德军的行动迫使法军统帅部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凡尔登的措施。2月24日,霞飞命令总参谋长卡斯得诺将军亲自到凡尔登传达他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将敌人拦阻在马斯河右岸。2月25日,霞飞决定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并增派大批援军去解凡尔登之围。当天夜里,贝当就赶到前线。他立即组织军民抢修公路。紧接着,几十万援兵通过修复的公路迅速赶到了凡尔登;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到。贝当还把前线分成若干防区,将增援部队、新调来的重炮和装备分配给各防区。法军的士气逐渐得到恢复。他们坚持防御,死守要地,不肯退让。德军为攻占凡尔登,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阵地上,双方反复冲杀争夺。德军的进攻虽然取得了一点进展,但是离德军参谋部的计划还相差很大。由于法军兵力不断增强,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很大代价。这时,法军设在马斯河西岸的炮兵也从侧翼进行轰击,使德军各突击军陷于炮火的威逼之中,伤亡惨重。德军的攻势日益减退。此时,法军总司令霞飞正积极准备在另一个战场——索姆河战线发动大攻势。这一进攻计划早在凡尔登战役之前就已制定出来了,但现在显得更加必要了。因为它可以吸引大量的德军兵力,减轻凡尔登战场的压力。6月24日,英法联军的庞大炮群开始向索姆河畔德军防线进行轰炸,俄军也在西南战线发起大规模的战役。协约国所采取的联合行动,使德军统帅部不仅无法向凡尔登增兵,反而不得不从凡尔登抽出兵力调往俄国战线和索姆河地区。这样,德军在凡尔登再无法组织攻势了,一部分已占领的要塞也被迫放弃,而凡尔登本身已失去原来的战略意义。12月18日,法军停止对凡尔登的进攻。至此,历时近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结束。凡尔登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整个战役中,德军共投入了46个师,法军全部兵力70个师中有66个师投入战斗。交战结果,法军死伤、被俘和失踪的人数约40余万人,德军死伤30余万人。由于双方伤亡人数众多,因此,这场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战事还未结束,德皇就已明白:法尔肯汉的计划不仅是“使法国把血流尽”,而且也使德国把血流尽,因而撤消了法尔肯汉总参谋长的职务。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军因遭受到无法弥补的兵力、物力的巨大损失,使之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德军士气大为低落,开始走下坡路。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方面。 索姆河之战(法国)1916年,世界大战的第三个年头,德国向法国北部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一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决定性大会战。为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军,法军总司令霞飞决定用3个法国集团军和两个英国集团军在法国北部西线发动另一个战役,这就是索姆河之战。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坦克第一次运用到战场上。索姆河位于巴黎北方,它发源于圣康坦城北部,由东向西流经阿曼斯、阿布维尔等城市,最后注入英吉利海峡,全长241千米。从形状上看,婉蜒曲折的索姆河就像一张大弓,它连同康布雷、凡尔登等经过战争考验的重镇一起,形成了一道守卫法国北大门的防御屏障。对防守者来说,索姆防区提供了最好的有利条件:工事进出口都可隐蔽在村庄住房和附近树林中。自1914年以来,索姆河一直是比较平静的。德军沿河的两个方向为加强阵地的稳固性,在坚实的白垩土中,精心构筑了地下坑道网,深度有12米,设有厨房、洗衣房、急救站等设施,以及庞大的弹药储备。即使最沉重的轰击,也不会打穿这个地下综合体。德军工事的进出口都隐蔽在村庄住房和附近树林中。在对面山腰上的露天堑壕里,德军还可在4500米内对英法军的行动一览无遗。防御保垒逐个升高,迫使协约国的进攻者要冒着火力一级一级地爬上来。在白垩土丘陵地带,还有密如蛛网的钢筋混凝土重炮炮位、横断交通壕和防御地堡。霞飞拟定的索姆河之战的计划,是提供两个法国集团军和一个英国集团军,在一条60英里的战线上进攻。但是当法国军队在凡尔登之战遭到重大伤亡时,参加索姆河的法军骤减,最后不得不将突击面收缩到40英里。霞飞开头答应分配的40个师减少到16个师,但在进攻那天,才有5个师到场。这场战斗的担子从一开始就落到英军的肩上了。英军只得从一个集团军增加到两个集团军,共计29个师,其中有5个是骑兵师。英军为进攻所做的精心准备,已引起德军的注意,并迅速作好了应战的准备。6月24日,英法联军的庞大炮群开始向索姆河畔的德军防线进行狂轰。“轰隆隆!”“轰隆隆!”爆炸声整日响个不停,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3000门大炮将150万发炮弹全部倾泻在德军防御前沿。6月30日晚,“弹幕”射击达到了最高潮,整个索姆河上空全被炮弹的火光映红了。德军阵地在炮火的激烈轰击下,硝烟弥漫,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断垣残壁。7月1日早上,阳光灿烂,英法联军的大炮停止了轰鸣,索姆河畔显得分外宁静,这意味着一场激烈的阵地攻防战正在酝酿之中。守卫在阵地上的英、法士兵早已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只等待着一声令下。“嘘——嘘——嘘——”霎时间,英法联军阵地上响起了进攻的信号声,英、法联军以3倍于敌的兵力在40千米宽的突破地段上向德军发起了冲锋。就在他们接近德军前沿阵地第一道防线时,“突突突——”德军的新式机枪吐出一串串火舌,英、法联军成百上千的士兵倒了下来。英、法联军的伤亡相当惨重,到了傍晚时分,已死伤6万多名士兵。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只勉强占领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英、法联军多次发动进攻,却屡屡受挫,进展缓慢。后来,英、法联军采取了分散兵力、全面出击的战术。德军则针锋相对,用机枪对付英、法联军的散兵队形,结果使英、法联军遭到巨大损失。 到8月底,英法军伤亡近30万人,德军也伤亡了20万人。秋天到了,索姆河一线的激战仍在继续。9月15日的上午,英、法联军的士兵正在顽强与德军交锋之际,突然,一阵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微微颤动。只见几个黑乎乎的像大铁罐似的东西正慢慢地从英、法联军的阵地上慢慢地向德国军队阵地方向移动过来。“轰隆——轰隆——”这些“铁罐”突然发射出炮弹,炸得德国士兵血肉模糊。“机枪射机!”德军指挥官发出命令。机枪马上向“铁罐”扫射起来。可是,子弹只是落到上面“그그”作响,“铁罐”却没有损伤。“铁罐”继续向德军阵地逼近,英、法联军的士兵们紧随在它的后面,向德军阵地冲击。德军士兵从未见过这种“刀枪不入”的“大怪物”,吓得惊呼狂叫,四处逃窜。英、法联军乘机攻占了几个村庄,俘虏了数百名吓得不知所措的德国官兵。这些“铁罐”,就是英国最早试制的坦克(英语中“坦克”就是“罐子”的意思)。1916年9月15日,坦克就这样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索姆河战场上出现了。虽然坦克的出现为英军进攻部队壮了声势,使之取得一定进展,但并未能帮助英军突破德军防线。索姆河战场上的僵持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一个多月以后,法军在凡尔登发动了大反攻,一举夺回了杜奥蒙炮台。从此,德军在凡尔登步步后退。到12月28日,筋疲力尽的德军终于绝望地撤离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双方也都成了强弩之末,无力再继续打下去了。到了年底,战斗不得不停止,持续4个月的索姆河战役就此结束了。索姆河之战同凡尔登战役一样,都是整个战争中的最大战役之一。而且两个战役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交战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却几乎耗尽了双方的力量。虽然这场战役没有达到原来的战略目的,却充分显示了英、法联军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使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受到巨大的影响,打击了德军以后的行动。 日德兰大海战(丹麦)日德兰大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舰队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中展开的一场海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争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国就以强大的主力舰队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使德国港口与外界的海运联系几乎全部中断。德国海军小分队不断地对英国军舰发动突袭,也利用潜艇击沉了大批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只,但始终未能突破强大的英国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1916年1月,德国海军的主战派人物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舍尔在战争爆发后一直主张对英国舰队发动大规模攻击。所以,他刚一上台,就咬牙切齿地发狠:“英国舰队欺人太甚,一定要狠狠教训他们一顿才行!”尽管舍尔好战,但却不莽撞。他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制定了一个作战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德军主力舰队的埋伏区后再发动进攻。他的诱饵是命令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一支海军中队出海巡航,自己则率领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在50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国海军一旦袭击希佩尔,希佩尔便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后撤,将追击者引进舍尔主力舰队的射程内。与此同时,德国海军基地威廉港的无线电台继续用舍尔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的呼号广播,使英国海军认为德国的主力公海舰队仍停泊在港内。1916年5月30日,一份份军事密报送到了英国海军司令杰立克面前:“敌‘吕措夫’号等5艘战斗巡洋舰正沿日德兰海岸航行,途中不停发报,估计有异常军事行动。”“敌‘吕措夫’号已进入北海⋯⋯”。杰立克查阅了一下敌情资料,知道“吕措夫”号是德国公海舰队所辖的由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一个舰队的旗舰。它的排水量是26000吨,装有12英寸口径的大炮。他认为贝蒂中将舰艇上的15英寸的大炮足以对付得了。但德国人很狡猾,当英国的大舰队一出现,它就会溜走的。该怎样对付它呢?贝蒂寻思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实际上与德国舍尔将军一样的方案:让贝蒂中将率领一支较弱的舰队向德舰迎战;经过短暂的炮击后,就退向潜伏在远处海面的主力舰队,然后一举歼灭德国舰队。他命令贝蒂立即率领4艘战列舰和6艘战斗巡洋舰作为前锋,迅速驶向日德兰半岛北部海面。杰立克自己亲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和许多辅助舰只殿后。5月31日下午两点多,两支庞大舰队的前锋,都驶到了日德兰西北部的海面上,相距仅35英里。贝蒂在西,希佩尔在东,平行地向北行驶,但谁也没有发现对方。3点左右,贝蒂舰队的东侧翼的巡洋舰“加拉蒂”号发现东面有一艘喷出异常多蒸气的丹麦货船,便驶过去查看。同时,希佩尔舰队西侧翼的巡洋舰“埃尔平”号也看见了这艘丹麦货船,转轮向它驶去。这两艘巡洋舰几乎同时互相认了出来,火速向各自舰队发出紧急信号:“敌人在望!”几分钟后,两舰相互炮击一阵,都没有命中。随之,希佩尔按照预定方案,立即转舵向东南主力公海舰队驶去。贝蒂的军舰紧紧追赶。在相距近2万米的时候,希佩尔下令开炮。贝蒂立即还击,霎时间,海面上炮弹横飞,炮声震耳欲聋。一颗颗炮弹在英舰周围爆炸,掀起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德国12英寸大炮的口径的威力虽然比不上英国15英寸大炮的威 力,但是,德国海军的射程技术,却大大超过了英国海军。贝蒂舰队的旗舰“狮”号一再被德舰炮弹所击中。下午4时,一颗炮弹穿透了“狮”号炮塔中部,发出剧烈爆炸。炮塔上除了指挥官哈维少校外,所有人员当场全被炸死。爆炸使火药袋着了火,很快就会炸毁整个军舰。在这危急的时刻,已被炸掉双腿的哈维,在死亡的最后时刻,通过传声管传来微弱的声音:“快向弹药库放水,快⋯⋯。”“立即向弹药库放水!”贝蒂大声命令。大火被扑灭了,一场可怕的大爆炸被排除了。因为哈维临死前竭尽全力要求向弹药库放水,才使“狮”号未遭大难,因此,为了表彰哈维的功绩,他死后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几乎与“狮”号炮塔发生爆炸的同时,“玛丽王后”号也被德舰穿甲炮弹所击中,刹那间,在一片浓密的黑烟和黄色火苗之中,“玛丽王后”号很快沉没了,1275名船员中只有9名获救。几分钟后,“不屈”号也被德舰炮弹所击中,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1017名船员葬身海底。战斗在继续,希佩尔且战且退。贝蒂虽然损失惨重,但仍然紧追不舍。将近4点钟,杰立克派出一支战列舰中队赶来与贝蒂会合。希佩尔见状,认为要吃掉眼前的英国舰队是很难的,便全速向舍尔的大舰队靠拢,以谋求自己舰队大炮的保护。在后退中,双方又进行了一次炮击,结果贝蒂的三艘战列舰被击伤;德国两艘巡洋舰被重创,其中“吕措夫”号只能勉强靠自己的蒸气航行。6时左右,英国主力舰队首先发现了德国的主力舰队。此时,贝蒂已经明白了德国作战计划,感到十分好笑:“哈哈!原来德国人与我采取一样的方案。这回该轮到我们来钓鱼了!”他下令舰队调头向北,向杰立克所在的海域驶去。几分钟后,便与杰立克的主力舰队会合了。这时,舍尔的大舰队也追过来了。当他发现了英国主力舰队时,双方已形成了“T”字形的作战阵势,这对英国大炮的轰击十分有利。在他还没来得及摆开队形时,杰立克已经发动攻击了。炮击仅仅10分钟,德国的3艘军舰就遭到重创。“吕措夫”号几乎在水线以下了。希佩尔只得换乘另一艘军舰。不久,“吕措夫”号就沉没了。舍尔见势不妙,赶紧指挥舰队倒转航向,各舰一齐转了个180度,在薄雾中逃跑。在临逃前,德国海军集中炮火,向杰立克的前锋旗舰“无敌”号猛烈射击。随着雷鸣般的爆炸声,这艘旗舰裂为两半,船头和船尾冲向30多米的高空,然后连同1026名的船员沉入大海。此时,舍尔知道,如果他的舰队继续呆在海上,到天亮就有被歼灭的危险。必须趁晚上才能冲破英舰的封锁。因此,日德兰大海战的最后一幕,便在深夜开始了。深夜11点半,在烟幕的掩护下,德国舰队猛然插入英国舰队的后卫防线,双方在黑暗中相互碰撞,在照明弹、探照灯和着火舰只的炫目光辉下混战。午夜后几分钟,英国巡洋舰“黑太子”号向一艘舰只的模糊轮廓驶去,实际上那是一艘德国的战列舰。“黑太子”号误以为是友舰,向它发出信号,要求对方回答当天的秘密口令。突然,强烈的光柱笼照住了这艘巡洋舰。几艘德国战舰同时向它开火,使它变成巨大的火球。在震撼夜空的爆炸声中,“黑太子”号连同800多名船员在海面上消失了。在黑暗中,德国的两艘军舰也在自相撞击中双双沉没了。 凌晨3点多钟,舍尔终于带着大多数军舰冲开一条血路,脱身向德国海岸靠近。杰立克看到自己的舰队损失也不轻,不利于追击,也开始返航。至此,这场大海战宣告结束。日德兰大海战的结果是:德国被击沉1艘大舰、10艘小舰,2500余人丧生;英国被击沉3艘大舰,11艘小舰,6000余人丧生。从实际损失看,英国要比德国的重。但是,经过这番较量,德国舰队以后再也不敢出海向英国舰队挑战,英国仍牢牢保持着海上的控制权。从战略上看,英国取得了这场大海战的胜利。 康布雷坦克战(法国)坦克最早诞生在1916年初,是英国威廉、福斯特公司研制的。那时的坦克,很像一个巨大的蝌蚪,圆圆的身体后面拖着一条“尾巴”——两个导向轮。它行动缓慢,速度每小时6千米。车体没有减震装置,没有旋转的炮塔,采用外圈式履带。坦克一出世,尽管遭到英国军方一些权威人士的非议,被视为是一种“价值很有限”的“美妙的机械化玩具”,是一个“令人可笑的发明”和一件“骗物”,然而还是得到很多人的垂青,被视为当时英军兵器中的“宠儿”。海军大臣丘吉尔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到了1916年8月,共制造出48辆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总司令黑格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命令它们参加战斗。由于这些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驾驶人员也大都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结果,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余的都在途中损坏了。尽管只有十几辆坦克驶向德军阵地,这些庞然大物的出现,仍然使德国步兵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十几辆庞大的怪物隆隆怒吼着,履带锵铿作响,冲破带刺的铁丝网,碾平掩体,用机抢和火炮扫射时,德军大为惊恐,慌乱地丢弃阵地,纷纷逃退。英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在10千米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小时向前推进了5千米,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其中有一辆坦克未放一枪就攻占了一个村庄;另有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并俘获了300多名德军士兵。坦克初次参战就取得了意外的胜利,使英国人受到极大的鼓舞。1917年冬,德军开始从德俄战线调兵加强西线。英军总司令黑格为了争取有利时机突破德军阵线,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作战部署的时候,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坚决主张,利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防线。不少将领对此提出许多疑问:“坦克已在佛兰德的泥沼地中被证明没有价值,它的机动性是必须有干燥结实的场地作保证,到哪里去找这样适合坦克进攻的场地呢?”“德军把每条堑壕掘到4米宽,坦克能越过它吗?”“把几百辆坦克集中到前线来,能不走漏消息吗?”富勒上校面对将领们提出的疑问,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诸位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实际的。对这些问题我已作了研究。我找到了最适宜坦克作战的地形,那就是法国北部帕尚达埃尔——梅西纳战南45英里的康布雷镇一带。该镇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狭堤割裂的白垩土的结实土地;在附近的诺尔运河和圣康坦运河之间,有着边缘曲折的大约6英里的旷野,是非常适宜坦克机动地发挥作用的。德军在这个地区驻有6个师,其中有两个师驻防在这条运河之间。我们正好用坦克来歼灭他们!”富勒上校见大家都点头赞许自己的看法,继续陈述自己的计划:“至于堑壕和保密问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的。靠近英国防线后面的阿夫兰科特大森林,可为大量坦克提供掩蔽。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战略计划,在进攻之前,坦克不准驶进德国的前哨一英里之内。”听罢富勒上校的分析后,最后终于做出决定,采纳富勒上校的建议,在康布雷战役中,首先使用大批坦克突破德军防线。在进攻之前,300多辆坦克都被美术家用最新的色彩斑纹技术伪装起来,隐蔽在紧靠英国防线后面一英里的大森林里。除军官外,部队的其他人,直到进攻前48小时,都不知道有关坦克的事。 11月20日早晨6时,坦克在准备战斗时,英军低飞的飞机不停地在前线上空嗡嗡盘旋,以压倒坦克出动时的隆隆声,不让德军察觉到地面上异常的响声。20分钟后,381辆坦克同时发动起来,沿着夜间用线带标出的车道,隆隆地向前冲去。不停转动的履带,把带刺铁丝密集的障碍物一下子都碾平了。面对德军挖掘的用来阻止坦克前进的一道道宽达十几米的堑壕,所有坦克都携带着用链条缚紧的长长柴捆,把它们一个个投到堑壕里,作为临时的便桥。大部分的坦克都借助着便桥隆隆越过堑壕,继续向敌人阵地冲去。但也有不少的坦克陷在堑壕里而无法前进。英军省却了经常预示进攻的弹幕射击,使德军受到了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袭击,前哨地区部队的士兵,不是被坦克的火炮打死打伤,就是投降逃跑。在夜幕降临前,英军已渗入德军阵地6千米,俘虏了7500名德军官兵。在夜幕降临时,英军的突击部队已占领了广阔地带。如果没有坦克的支援,这些德军失陷的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受到攻击的。这次坦克战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为了庆祝康布雷的胜利,伦敦所有教堂的钟声齐鸣,这在大战中是仅有的一次。然而,胜利只是短暂的。德国最高统帅对英军大规模使用坦克进攻德国阵地取得胜利感到非常震惊,急速派遣援军开往康布雷,去夺回被英军控制的阵地。由于英军没有更多的后备军守住已经占领的地域,在补充了援兵的德军的强烈反攻下,不得不放弃已占领的区域。德军又夺回了他们第一天失去的阵地。几天后,英军开始后退,使他们的占领区域减少到一半。紧接着,一场暴风雪袭来,阻止了双方所有的军事行动。康布雷坦克战宣告结束。这次坦克战的结果,使德、英两方损失的人员大致相当,各自伤亡了4万多人。康布雷战役虽然英、德双方都没得到什么便宜,但它却使双方都认识到:使用充分数量的机动装甲车辆能够转变战斗形势。 英德大空战(英国)1940年7月至10月,纳粹德国出动大批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对英国展开大规模空袭,企图一举消灭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为攻占英国本土铺平道路。英国空军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在艰苦的条件下,挫败了德国优势空军的进攻,迫使希特勒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由于这场激烈的空战关系到英国的存亡,人们便将它称为“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不仅挽救了英国,而且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40年7月,英国到处是一片紧张的备战气氛。尤其是在首都伦敦,各个制高点都配制了高射炮群,无数银色的阻塞气球在空中飘浮着,以防敌机低飞袭击城市。显然,伦敦受到的威胁不是来自陆地,而是来自空中。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制定了渡海进攻英国的方案——“海狮”计划。但他知道,要实施这个计划,必须先打垮英国的海军和空军。由于德国海军还无力与英国海军较量,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德国空军身上。8月1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尽快以我们所有的空中力量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元帅傲气十足地向希特勒表示:“亲爱的元首阁下,您尽管可以放心,我们一定在4天之内摧毁英国战斗机在英国南部的防御。再过2至4个星期,就能完全消灭英国皇家空军。”戈林之所以敢于如此口出狂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当时,英、德双方空军力量的对比确实非常悬殊:德国可以直接投入对英攻击的飞机共有2700架,其中有1400架轰炸机,1300架战斗机;而英国方面用来迎战的飞机总共只有700多架。而且德国已摧毁了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空军部队,所以,深信英国也不会例外。但是,戈林却忽略英国空军的有利一面:英国在和平时期建立了强大的飞机制造工业,新战斗机能够源源不断地送交部队。英国还建立了防空网,机场分布适当,配有空袭预报系统和战斗机控制系统。在防空系统中,英国已经开始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还不太了解的雷达,能够及时、准备地了解来犯敌机的攻击方向,使有限的战斗机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整个7月,德国空军对英国舰只和港口的攻击只是一种试探性行动。它的目的在于引诱英国战斗机出来作战。结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英国皇家空军司令部很聪明,只出动一小部分战斗机应战。虽然英国舰只和港口遭到很大损失,有4艘驱逐舰和18艘商船被击沉,但是这场初步交锋使德国空军付出的代价是296架飞机被击毁,135架被击伤。英国皇家空军只丧失了148架战斗机。从8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发动了被称为“鹰”计划的大规模空中攻势,重点攻击英国的机场、飞机制造厂和雷达站,同时继续轰炸英国的港口和舰船。英国方面毫不示弱,出动大批飞机痛击来犯德机,同时还袭击了德军使用的欧洲大陆各港口和机场。仅8月12日至14日,德国空军就损失了47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13架飞机,5个雷达站受到损坏,一个雷达站被炸毁。8月15日,天气晴朗,不列颠之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在英国东北部上空打响了。纳粹德国把他们的3个空军集团军全部投了进去,动用了940架飞机。其中轰炸机出动了801架次,战斗机出动了1149架次。从上午到夜晚,大规模的空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对英国机场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和扫 射。英国战斗机出动了29个中队进行迎击。它们根据雷达的指示,飞到德机头上三千英尺高的空中,然后猛烈俯冲下来,插入德国机群之中,展开了猛烈攻击。在一片“哒哒哒——”“咚咚咚——”机枪和炮火的射机声中,一架架德国飞机拖着长长的浓烟栽了下去。又随着“突突突——”高射炮群的射击声,一架架德机被击中,有的在空中爆炸,有的燃烧坠落。一批又一批的英国战斗机飞往高空投入战斗。德国机群终于抵挡不住英国皇家空军的攻击,掉头逃跑了。在英国南部的上空,战斗更为激烈。德国空军出动了800多架飞机对英国南部海岸目标进行轰炸。由于飞机密集,看上去黑压压的一片,几乎把阳光都遮住了。英国方面也出动了几百架战斗机迎击敌人。英国飞行员大都是能征惯战的老手,他们尽量甩开敌人的战斗机,紧紧盯住轰炸机猛攻。许多德国轰炸机来不及投弹就在空中爆炸了。为了回去交差,有的飞行员干脆把炸弹漫无目标地乱投。结果英国的地面设施和工厂并没受到严重损失。这一天,是不列颠之战中最关键性的一次决战,战斗一直进行到日落时分。这一天,德国在整个英国上空,共损失了75架飞机,而英国损失了34架战斗机,另外有21架战斗机在机场地面被摧毁。从戈林向希特勒夸下海口那天算起,4天过去了,英国皇家空军并没被摧毁;接着两个星期、一个月也过去了,英国皇家空军不仅没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而德国空军却损失惨重,锐气大伤。戈林对自己原来制订的集中力量去摧毁英国空军的雷达防御系统的作战方案表示怀疑,他说:“继续攻击雷达站是否有意义值得怀疑,受过攻击的雷达站迄今没有一个失去作用。”于是他犯了一个大错误,完全放弃了对英国空军雷达站的攻击,转而于8月23日空袭伦敦。为了对德军轰炸伦敦采取报复,丘吉尔下令空袭柏林。当天夜里,80多架英国飞机轰炸了德国首都。柏林城内多处起火,街上到处是英国飞机撒下的传单,上面写着:“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将继续下去,希特勒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对此,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大声叫喊:“当英国空军投下两千、三千或四千公斤炸弹时,我们将在一夜间扔下十五万、二十五万、三十万或者四十万公斤炸弹。我们将把他们的一些城市夷为平地。”根据希特勒的命令,从9月初开始,德国空军转而集中全力轰炸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德军空军战术上的改变,使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使得皇家空军能够从沿海被炸得满目疮痍的战斗机前进基地,转场到受到较少破坏的伦敦周围机场。同时,全军上下齐心协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修复机场和装备,补充了一批飞机、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伺机准备与德军进行决定性的空战。9月15日中午时分,200多架德国轰炸机在3倍的战斗机掩护下在海峡上空出现,飞向伦敦。英国的战斗机司令部在雷达荧光屏上注视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德国飞机还未逼近英国首都上空时,英国的几百架飞机就冲上天空,对敌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两个小时后,强大的德国机群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击落了56架德国飞机,其他见状便逃跑返航了。而英国皇家空军仅丧失了26架飞机。德国空军一直无法夺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希特勒被迫一再推迟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日期,命令不要再在英吉利海峡集结船舶。10月12 日,希特勒下令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英国的入侵。不列颠之战至此宣告结束。据统计,从1940年7月至10月的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向英国投掷了6万吨炸药,造成英国86000名平民伤亡,100多万幢房屋被炸毁。这期间,德国损失1733架飞机和6000名飞行员;英国损失了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 中途岛海空战(美国)1941年12月7日上午7点55分,354架日本飞机偷袭美国夏威夷的大型海军基地珍珠港。不到两个小时,即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炸死2403人,炸伤1176人。美国就此猝然卷入战争。为了对日本实行报复,1942年4月18日,美国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决定发动中途岛战役,企图迅速摧毁美国的航空母舰。中途岛位于珍珠港西北1136英里,由沙岛和东岛组成,是美国对保卫珍珠港起重要作用的海军巡逻机前进基地。如果没有中途岛作为前方观察哨所,那么珍珠港就无法固守,太平洋也会随之沦入日军之手。为了发动这场战役,山本调集了空前强大的舰队:11艘战列舰、22艘巡洋舰、10艘航空母舰、65艘驱逐舰和21艘潜水艇,连同后勤船只在内,共达200多艘。为了迷惑并包围美国舰队,山本还制定了十分狡诈的作战计划:日本舰队分成8支特遣舰队,其中两支奉命首先攻击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引诱美国舰队北上援助;接着,由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以“赤诚”、“加贺”、“苍龙”、“飞龙”4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机动部队将攻占中途岛,使美国舰队发觉中计,仓促回师南下;最后,埋伏在中途岛附近的机动部队和山本亲自指挥的主力部队,将把还在返航途中的美国舰队一举歼灭。日本偷袭日本的珍珠港以后,美国接受了教训,提高了警惕。在珍珠港,美国破译小组夜以继日地在监听着日本的密码电报。在日本军部发给太平洋舰队的一系列电报中,最引人注意的是“AF”两个字母。这一代号显然表示着某一重大的军事行动。“AF”到底表示什么呢?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译电员终于回忆起这两个字母曾在两个月前日本水上飞机偷袭珍珠港时的日本电报中就提到过。电文说:水上飞机奉命到“AF”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加油。由此,译电员推断:“AF”是指中途岛。为了进一步证实判断的准确性,中途岛上的海军司令奉命用浅显的英语拍发了一份作为诱饵的无线电报,报告中途岛淡水设备发生故障。过了不长时间,美国就截获了一份日军密码电报,果然声称“AF”可能缺少淡水。日本的“AF”这一重大军事行动被证实是指中途岛之后,美军负责中途岛作战的指挥官尼米兹上将决定将计就计,设下陷阱,让日本海军自投罗网。于是,尼米兹火速加强了岛上的防御,除了派一支小舰队去增援阿留中群岛外,把一切可以抽用的军舰和飞机都调了过来。尽管如此,这一海域的美国舰队只拥有“约克敦”号、“企业”号、“大黄蜂”号3艘航空母舰和4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实力还不及日本舰队的一半。不过,直接指挥“企业”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又是个足智多谋的优秀将领。尤其是,尼米兹对日军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而山本对美国的行动却一无所知。就在山本以为美国的航空母舰远在所罗门群岛时,美国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已悄悄埋伏在中途岛东北约200英里的海面上,做好了奇袭日本舰队的准备。6月2日拂晓,日本8支舰队都已驶入预定位置,4日黎明,南云下达了进攻的命令。顿时,108架飞机从“赤城”等4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前去轰炸中途岛上的目标。接着,他又命令升到飞行甲板上的第二批飞机挂上攻击 军舰的鱼雷,以防可能出现的美国舰队。南云布置完毕,便开始等待着胜利的消息。此时,美军总指挥官尼米兹早已严阵以待。当日机离中途岛还有30英里时,由26架“野猫”式战斗机组成的拦截机队已在中途岛上空振翼高飞,勇敢地尾随监视着进攻的敌机。几分钟后,日本护航机队在美国战斗机还来不及冲入日本轰炸机群时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好多架“野猫”式战斗机被击落,其余的大多数被击伤。日本轰炸机飞抵中途岛上空,穿过美军高射炮的猛烈火网,从低空投下了一颗颗250公斤重的炸弹;同时,12架水平轰炸机用一颗颗重800公斤的炸弹,轰炸美军的机场和跑道。结果,没有炸到美国军用飞机,只轰炸了几条空空的飞行跑道和几个空飞机库。因为美军早已有了防备,所有的飞机不是升入高空,就是躲避了起来。日军企图摧毁中途岛美国飞机的这一目的没有得逞,他们不得不发起第二次攻击。10点20分,南云下令第二批攻击机卸下鱼雷,改装炸弹。在5分钟之内,飞行长摇动着白旗发出起飞信号,于是,第一架零式战斗机轻捷地飞离了甲板。突然,瞭望哨惊叫道:“俯冲轰炸机!”随着叫声,3架美国“无畏式”轰炸机朝南云所在的旗舰“赤诚”号垂直俯冲下来。日舰上的机关炮向轰炸机猛烈射击,但已经晚了,随着一阵嘶鸣声,一颗颗黑色的炸弹从机翼下撒落下来,在一片隆隆的爆炸声中,巨大的航空母舰成为一片火海,舰上的机关炮也停止了射击,整个舰只失去了作战能力。在青木舰长的再三劝说下,南云才扶着绳梯,转移到巡洋舰“长良”号上。7分钟后,在山本的命令下,“赤诚”号被日本的“野分”号驱逐舰炸沉。几乎在“赤诚”号被炸沉的同一时刻,9架美国俯冲轰炸机又向位于“赤诚”号南面的“加贺”号航空母舰俯冲,4颗重型炸弹击中了“加贺”号甲板的前段、中段和后段,顿时整个甲板都着了火,舰上油烟滚滚,船身被烈火烤得发黑,船舱里不断发生爆炸,舰上的飞机霎那间被漫天的大火所吞没。与此同时,美军“约克敦”号上的俯冲轰炸机也猛扑日军的“苍龙”号航空母舰,几分钟内,它也成了一座爆炸燃烧的废物。这3艘大型航空母舰几分钟前还是那么威风凛凛,转眼间就化成了豁裂残断、浓烟滚滚的庞大残骸,渐渐沉入波光粼粼的太平洋。山本大将的航空母舰打击舰队遭到了灭顶之灾,但他本人却还蒙在鼓里,继续带着他的主力舰队在后面450英里的洋面上破浪前进。直到当天上午10时30分,“加贺”、“苍龙”和“赤诚”号全身着火的告急电报传来,才猛然打破了他陶醉在胜利之中的美梦。他并不甘心于失败,决定靠仅剩的山口海军少将的旗舰“飞龙”号来转败为胜。于是,“飞龙”号上的18架日本俯冲式轰炸机在6架零式战斗机的掩护下,向美国“约克敦”号航空母舰发起攻击。“约克敦”号被击中,很快便沉没了。但这样一来,“飞龙”号也暴露了自己。当“约克敦”号渐渐沉没之际,日本“飞龙”号上的飞机也损失殆尽。“飞龙”号虽然也不断发起进攻,但自己也成了美机一再猛烈攻击的目标,先后遭到79架美机的攻击。在美机的猛烈轰炸下,终于被击中,立即引起大火和爆炸。顿时,“飞龙”号变成了一条“火龙”,最后完全失去作战能力,开始倾斜。山口下令用鱼雷击沉“飞龙”号。除自愿“与舰共存亡”的山口少将外,还有400多名舰员丧生。此时,山本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仍在命令他的大型战列舰向战场逼近, 准备发挥日军善于打夜战的优势来同美国舰队作战,但是美军海军少将斯普鲁恩斯老谋深算,自然不会上山本的当。他迅速率领他的舰队向东驶去,埋伏在战场的外围,准备到第二天天亮后再派飞机轰炸日本战列舰。山本知道白天作战没有空中掩护的战舰不过是一个个浮动的活靶子,没法与飞机交战。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失败,无可奈何地下达了命令:“取消中途岛的占领行动。”中途岛之战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日本共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几千名舰员;而美国只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这一战役,成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本丧失了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从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而美国海空军则从防守转入了反攻。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联)1942年的夏季到冬季,在苏联的顿河——伏尔加河10万平方千米的平原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上千门大炮、上千辆坦克和上千架飞机,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疯狂的进攻。苏联集中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兵力,同德国军队展开了180多天的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殊死搏斗,终于将希特勒打得惨败于斯大林格勒城下。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自1941年6月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之后,自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只要他“在门上踢一脚就会倒下来”。不料1941年冬却在莫斯科城下初尝失败的滋味。到了1942年2月,已经死伤120多万兵员,希特勒一举夺占莫斯科的美梦破灭了。但是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把攻击的目标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南部战线——斯大林格勒城。他签发的作战指令要求:“无论如何,必须竭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苏联国内战争时期,1918年至1919年,斯大林领导红军从白军手中收复察里津,战后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它位于顿河河曲(大河湾)以东50多千米的伏尔加河岸边。它是苏联南部工业重镇,是苏联的交通枢扭和战略要地。这里有全苏最大的拖拉机厂(战争爆发后改为坦克厂)、“街垒”军火厂、冶炼特种钢“红十月”工厂、石油精炼厂等。它又是水陆交通中心,西通顿涅茨工业区,南连库班粮仓和高加索油区,东接乌拉尔新工业区和苏联战略预备队集结地,北达首都莫斯科。所以有人说:“莫斯科是苏联的头脑,斯大林格勒则是心脏。”如果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就切断了苏联中央地区与南部的联系。这样,德军既可进一步控制整个苏联南部,向亚洲进军,又可北上向莫斯科侧背迂回,包围苏联的心脏。因此,一场空前激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重要意义便显而易见了。1942年7月底,斯大林向斯大林格勒前线的苏军发布命令:“寸步不退!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号召。必须顽强地保卫每一个阵地、每一米苏联领土,直到最后一滴血⋯⋯。”8月底,30多万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近郊。德军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共对这个城市投下100多万颗炸弹,使这座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数以万计的平民被炸死。9月13日,德军动用17万军队、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揳入市区阵地。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了巷战阶段。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保卫这座英雄城市的苏联军民经受着血与死的考验。据守斯大林格勒的苏联62集团军战士,立下了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决不后退一步!”“谁要是把这片神圣的土地让给敌人一寸,那就是莫大的耻辱!”他们日夜浴血奋战,有时一天要击退敌人十几次进攻;为争夺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都要以生命来换取。尤其是争夺马马耶夫冈,是整个市区战斗的关键。马马耶夫冈又称102高地,坐落在市区中心,离伏尔加河只有1000多米,站在冈顶可以俯瞰整个市区。现在这块高地已被德寇占领。德军居高临下,常用大炮轰击苏军阵地,并封锁各个渡口,对苏军造成严重威胁。苏联近卫13师接到最高统帅部“夺回马马耶夫冈”的命令后,便一营一营地冒着敌人炮火,冲过伏尔加河,进入炮火连天的市区废墟, 对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把德军从许多街区赶了出去。16日拂晓,近卫13师的两个营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寇展开白刃格斗。经过5个小时的搏斗,将马马耶夫冈又重新夺了回来。但是从整个市区战斗来看,由于德军兵力占优势,到9月20日,大部分市区已被占领,德军并有几处已冲到伏尔加河边,企图占领和封锁全部渡口。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头脑清醒,镇定自若。他一方面迅速调动大批精锐部队赶赴斯大林格勒,同时又不将这些部队投入战斗;另一方面,在10月5日又向斯大林格勒的总指挥朱可夫发布命令:“你必须竭力设法保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绝对不能让给敌人。”斯大林战略计划是:继续以积极防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的同时,着手集结兵力在适当的时机准备反攻,争取在斯大林格勒围歼敌人。在斯大林格勒,激烈的战斗仍在市区进行。苏军分散成无数支独立作战的小分队,隐蔽在被炸毁的建筑物内,当敌人接近时,他们突然开火射击,往往一个阻击手可以一连射倒几十个敌人而不被对方发觉。全城的劳动人民同战士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在敌人进抵厂房只有500米的时候,仍然一边手执武器随时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激战的9月份,他们还制造了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工人们常常驾驶着自己刚刚装配好的坦克开出车间,向敌人冲去。在巷战期间,人人是战士,处处是战场,使德军像一头陷入火海的野牛,东奔西突,处处挨打,怎么也逃不出火场。希特勒原本想速战速决,一下子拿下斯大林格勒。但由于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德军却越来越陷入困境,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许多德军将领主张停止进攻,但希特勒却不肯罢手。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司令鲍罗斯发布命令,要他一定要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然而,在苏军将士的殊死抵抗之下,德军到11月上旬还是没有攻占整个市区。就像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道:“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依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在这同时,苏军最高统帅助理朱可夫却将大批从西伯利亚等地源源不断开来的生力军,巧妙地隐蔽集结在伏尔加河以东,悄悄地将大反攻准备就绪。到了11月份,斯大林格勒已经开始降雪,伏尔加河上飘浮起片片薄冰。德国士兵没有御寒的衣服,他们一想到冬季就要到来,恐惧和厌战情绪与日俱增。苏军大反攻的时机到了。11月19日晨,在斯大林格勒的西北面,苏军两千门大炮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吼声,成千上万枚的“卡秋莎”火箭弹掠过长空,倾泻在德军阵地上,炸得德军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到了23日已对德军形成了包围圈。这时,德军已弹尽粮绝,毫无抵抗能力,战马已被杀光吃光。1943年1月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向鲍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立即投降。鲍罗斯电示希特勒,请准予“便宜行事”。希特勒当即驳回他的请求,命令他“死守待援”。1月10日,总攻开始了。5000门大炮齐声怒吼。德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苏军战士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德军已成瓮中之鳖,束手待擒了。这时,躲在斯大林格勒一家百货公司地下室的鲍罗斯急电希特勒:“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希特勒接电后为使被围困的德军顽抗到底,急忙发出 一份电令,授予鲍罗斯元帅军衔,同时给其他117名军官各晋升一级。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2月2日,苏军向鲍罗斯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向苏军投降。鲍罗斯这个曾经煊赫一世的法西斯司令官,终于让他的参谋长代他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苦战了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共歼灭德军33万,其中俘虏了包括鲍罗斯等24名将军在内的91000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对德国法西斯致命的打击。从此,希特勒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这次战役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形势也开始对德、意、日法西斯越来越不利。因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阿拉曼之战(埃及)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军团,在一个离亚历山大港仅两小时汽车路程、名为阿拉曼的地方,濒临全面溃败的局势。该军团的危急处境,使英国的公众惊诧不已,因为还在35天以前,这支出类拔萃、最为能征善战的部队,还在1200千米以西的阵地上摆开阵势,准备给隆美尔的非洲军以粉碎性的打击。然而此时此刻,第8军团不仅遭到惨败,而且明显地趋于崩溃,趾高气扬的德国装甲部队几乎已开到亚历山大和开罗的大门口。到了8月,整个北非眼看就要给纳粹德国占领了,形势极为严重。8月15日,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中将来到了阿拉曼前沿阵地。迎接他的是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准备撤退的气氛。蒙哥马利稍事休息后,当晚便召集司令部全体人员训话,要首先给军官们鼓鼓气。当他那瘦小的身材穿着肥大的沙漠军服出现在军官们的面前时,军官们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位从本土来的新任司令。蒙哥马利察觉到了军官们不信任的眼神,但并没发火。他以坚定而又充满自信语气说道:“我不喜欢这儿的气氛。这是一种怀疑的气氛,是向后寻求增援部队、挑选下一个撤退地点的气氛。所有这些从今天起必须停止,要创造一种新的气氛。”他用坚毅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神贯注地听他训话的军官们,继续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我们的防线就在这里——阿拉曼!如果我们失去这个阵地,我们就将失去整个北非!⋯⋯我们将在此继续战斗,决不能后退半步。我已命令立即烧毁一切关于撤退的计划和指示,任何进一步的退却都是办不到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留,那我们就在此献身!”蒙哥马利坚定、充满信心的话语振撼了军官们的心,给他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横扫了他们沮丧的情绪。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决心在新任司令的指挥下同德军血战到底。北非沙漠中的战事早在1940年秋就开始了。当时,法西斯意大利乘法国投降、英国溃退之际,调动大批军队在北非和东非发动攻势,想要抢夺英、法的殖民地。英军全力迎击敌军,经过半年多的拉锯战,将意军打得一败涂地。为挽救惨败的伙伴,希特勒不得不派德军进入北非,并任命德国将军隆美尔为北非德、意联军的总司令。隆美尔是个精明狡猾的战略家,惯于使用坦克集群在沙漠中发动闪电式突击,人称“沙漠之狐”。他率领德、意联军与英军展开鏖战,连连取胜。为表彰他的战绩,1942年6月22日,希特勒宣布提升他为陆军元帅。阿拉曼防线北濒地中海,南临不可逾越的沙漠盆地,全长约50多千米。7月间,英、德两军沿阿拉曼一线展开激烈的对攻战,由于缺少汽油,隆美尔一时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局逐渐呈现僵持状态。蒙哥马利到任几天以后,隆美尔指挥200辆坦克向英军发动猛烈进攻。蒙哥马利沉着应战,命令炮兵和空军猛烈轰炸正在行进中的坦克。德军装甲部队被击退了,英军士气高涨起来。阿拉曼战场又出现了僵持局面。8月31日,获得了一些汽油的隆美尔迫不及待地向英军发动了进攻。数百辆坦克隆隆地向前推进,扑向英军阵地。 “命令皇家空军出动!”蒙哥马利发出命令。霎时间,英国机群掠过长空,对无处躲藏的德军装甲部队展开猛烈的轰炸。只见一股股夹着黄沙的烟柱腾空而起,数十辆坦克被击中着火,德、意士兵乱作一团,四处逃窜。看到自己的部队损失惨重,隆美尔又气又恼,便下令集中兵力向战略要冲阿拉姆—海尔发岭发动进攻。这早已在蒙哥马利的预料之中。他到任后不久,就发现阿拉姆—海尔发岭是个战略要冲,便迅速抽调部队加强该山岭的防御,并命令在德军可能重点进攻的各要害地段大量布雷,并集中配置火炮和坦克部队。蒙哥马利从容不迫地命令道:“把敌人放进布雷区,然后以重炮从两侧轰击敌人!”德国坦克群一驶进阿拉姆—海尔发岭,顿时压响了一大片地雷。随着“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德、意军被炸得人仰马翻。接着英国炮群齐声轰鸣,又炸毁了数十辆坦克。经过6天的激战,隆美尔的攻势被彻底粉碎。德、意军伤亡4500人。此后一个多月,英军不时出击,战场的形势对德、意军越来越不利。隆美尔被迫转入防御,并连连向柏林求援。但此时,希特勒正忙于攻打斯大林格勒,已经顾不上北非了。与此同时,英军却获得了大量的军援,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美制谢尔曼式坦克和自行火炮。蒙哥马利信心倍增,精心制定反攻计划,加紧进行反攻的准备工作。10月23日晚11时40分,英军的大反攻打响了。1000门大炮齐声怒吼,千万发炮弹如狂风暴雨般倾泻在德军前沿阵地上,摧毁了一大批德军重炮和坦克。一群群英军飞机也轮番轰炸。紧接着,800辆英军坦克向德、意阵地冲去。辽阔的沙漠上战车隆隆,炮声震天,战斗异常激烈。德军伤亡惨重,连连败退。10月28日,英军一举攻入敌军海滨阵地。11月2日,德、意军防线多处被突破,南北两翼都告急。近10万德、意军随时可能陷入英军的包围之中。隆美尔知道大势已去,失败已成定局,若不赶快撤退,必遭全军覆灭的下场。于是,他便向希特勒发报请求下令撤退。然而到了第二天,隆美尔却收到了令他大失所望的密码电报。电文说:隆美尔元帅:我正注视着在北非进行的英勇保卫战,并由衷地信赖你的领导才能和在你指挥下的德、意军队的勇敢。在你目前所处的情况下,不能有别的考虑,只能坚守阵地,不后退一步,并把每一支枪和每一个士兵都用于战斗。尽管敌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山穷水尽的。坚强的意志战胜强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你只能领导你的部队取得胜利或走向死亡,别无它路。阿道夫·希特勒“我们不能执行这种荒谬的命令!”希特勒的来电激怒了许多德军高级将领。他们冒着风险擅自开始撤退。隆美尔表面上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实际上对部下撤退的行为给予放纵。从11月4日起,德、意军队开始全线溃败,仅仅在几天里,就后退了700英里,有35000多人逃脱了英军的罗网。阿拉曼战役以蒙哥马利统帅的第8集团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德、意联军共损失了6万官兵、500多辆坦克和1000门大炮。阿拉曼之战,是英国对德作战的首次决定性胜利。它使纳粹德国丧失了对北非的控制权。它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无疑标志着反德战争形势的 转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