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上的几次拆迁事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上的几次拆迁事件汉武帝搞拆迁 如果不考虑建国以后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话,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应该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话说西汉建元二年,汉武帝为了扩建上林苑,在首都南边画了一个圈,“举籍阿城以南,��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下同)就是说,他把长安县城以南、秦岭山脉以北、��县城以东、蓝田县城以西范围内的农田、民房、山岭、河流、森林、坟墓都划进了拆迁范围,然后让有关部门统计人口、评估地价,准备来一次大移民。 我手头有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翻到西汉地图,发现汉武帝画的这个圈几乎覆
2、盖了六个县,横跨京兆尹和扶风郡两个中央郡国,东西长达二百公里,南北长达一百五十公里。再查《汉书・地理志》,当时京兆尹常住人口是六十八万人,扶风郡常住人口是八十三万人,汉武帝计划拆迁的人口占这两郡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将近四十万人。 让四十万居民给汉武帝一个人腾地方,应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首先,你得做好补偿安置工作,让被拆迁者有饭吃、有房住,跟拆迁之前比,生活水平只能更好,不能更差;其次,中国人一贯安土重迁,尤其老年人,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你给的补偿再高,他们也不愿搬家,所以还得做好劝解说服工作。 汉武帝要拆迁的六个县
3、是当时土地最肥沃、人民最富裕的发达地区,《汉书》上说,“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一金相当于当时的主要货币三铢钱一万枚,是基层公务员好几年的工资。所以汉武帝要是制定补偿标准的话,每占用农民一亩耕地,至少得补偿一万枚三铢钱,六个县的农田不下三千万亩,一亩地一万钱,三千万亩就是三千亿,而把汉武帝在位时铸造的全部三铢钱拿出来,也凑不够二百亿。也就是说,他手里的钱远远不够给农民支付耕地补偿,更别提建房费、迁坟费、过渡费、搬家费了。补偿既然困难,劝说工作就更难做了,本来人家就不乐意搬家,你还不给人家钱,傻子才配合拆迁。 这事儿要是
4、放到一个民主国家,或者让一个没有“魄力”的领导来办,估计就黄了。幸好汉朝还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汉武帝更不是一个没有“魄力”的领导,这厮号称雄才大略,再难处理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他是怎么完成拆迁的呢?“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以偿�、杜之民”,在其他地区划了若干荒地,让大伙自己开荒、自己盖房,一分补偿都没给,就把六个县的四十万百姓全给“安置”了。 《汉书》上说,被安置者很不高兴,“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年轻人郁闷得要死,老年人哭得要死。但是,没见一个人说不。 我觉得这个历史场景非常奇特:四十万被拆迁者受了汉
5、武帝的欺负,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抗议,除了哭鼻子抹眼泪以及背地里骂娘之外毫无作为,这说明当时的汉朝人还是好欺负的。既然好欺负,那汉武帝就忍不住去欺负欺负他们――看到手下有这么一帮好欺负的子民而强忍不欺负,这对领导的道德要求未免过高。 乾隆的阳光拆迁 当年满族人刚进北京,没地方住,于是顺治皇帝想搞一场大拆迁,让内城市民搬出去,给旗人腾房。内城市民当然不愿意搬,于是朝廷制定了三条政策:老房子还想再住的,可以连砖瓦带木料一块儿拆掉运走,自己换个地方重建;如果觉得运砖运瓦太麻烦,愿意空手出门,可以领到一些补偿款;要是既不想拆房又不
6、愿领钱,赖着死活不走,那也没关系,等着挨刀。这三条政策等于给出了三条道儿:要么自己动手拆房子,要么让政府动手拆房子,要么让政府把你宰了然后再拆你房子。反正不管怎么说,最后都是要拆你的房子。 每回读史至此,我都忍不住想起《圣经・旧约》里耶和华老师对大卫说的话:“我有三样灾,随你选择一样,我好降与你。”乍一听好像给了自由选择权,民主得很,其实哪条选择都是让你死。 像这样把人往死路上逼的强制拆迁,清政府搞过很多次,不仅在北京搞过,在四川和宁夏也都搞过,每次都是将原住居民迁走,腾出地方给旗人盖房子,建成一座又一座的“满城”。现在历史教
7、科书上常讲清朝初年的圈地运动,其实清政府的罪行除了圈地运动还有拆房运动,其暴力程度比今天你在新闻中见到的那些强拆事件犹有过之,不信您去翻翻《顺治实录》或者《康熙实录》,一股血腥味儿便弥漫于纸上。 进入乾隆朝以后,满族人大概住安稳了,圈地运动和拆房运动渐渐少了,这时候的清政府虽然仍在继续搞拆迁,但是跟清初相比实在文明得多。举个例子,永定河您知道吧?这条河经常改道,曾被称作是“黄河第二”。乾隆十六年,兼管永定河治理工作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向乾隆汇报说:“河北省永清县(今属廊坊市)有十几个村的村民在永定河故道上盖房子,哪天河流泛滥,这些村
8、民是会被淹死的,地方政府多次劝他们搬走,他们就是不听。”乾隆批示道:“查实愿迁,即给与房价;其不愿者俱令出具甘结。”(《乾隆实录》卷389)愿意搬的话就给他们补偿款,如果不愿意搬,让他们在协议书上签字,将来被水淹了责任自负。方观承按乾隆的批示去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