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
2、,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
3、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1.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
4、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1 认识线段1课时2 认识厘米1课时3 认识米1课时4 练习十1课时5 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9、第60页的内容)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
5、段的方法。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课件。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讲述:我们用
6、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生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生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师:说得很好。你会画线段吗?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
7、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线段具有可测量性)。认识线段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
8、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