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

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

ID:31801544

大小:57.4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8

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结合治疗贝尔面瘫30例临床观察娄勅谢君(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广东肇庆526020)【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对照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牵正散加减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则单纯运用西医常规治疗,两组病人均在病程一周后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15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以加味牵正散为主的中西结合

2、治疗能显著提高贝尔面瘫的治疗疗效,缩短病程。【关键词】贝尔面瘫中西结合治疗加味牵正散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192-02贝尔面瘫又称Bell麻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尽管该病存在一定的自愈倾向,但如果缺乏及时、恰当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情绪及疾病的预后等。笔者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以来,应用以加味牵正散为主的中西结合方法治疗30例病例,并设对照组20例治疗观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九临床资料一

3、般资料木组观察50例,均来源于木院2011年・2013年门诊或住院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8岁,平均40.7岁;病程1〜7天,平均3.53天。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9〜70岁,平均41.8岁;病程2〜6天,平均3.1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2版《实用神经病学》(史玉泉著)面神经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对“口僻”病的论述。需排除中枢性

4、面瘫的患者;由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由脑桥小脑颅底病变、炎症及占位病变,腮腺、颌后区病变,手术损伤,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症状性周围性面瘫。2•治疗方法对照组:①强的松30mg/d,晨一次顿服,一周后开始减量;②维生素BllOOmg.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注射海日1次;③地巴畔—日3次;不使用具有活血通络等作用的中成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并加减应用,水煎服,1日I剂,分两次服。加味牵正散组成:白附子log全蝎10g僵蚕大青叶20g防风10g

5、川10g葛根30g枳壳10g白族藜15g甘草6g,随证加减:偏于风热者,加蝉蜕、金银花;偏于风寒者,加荆芥、白芷;兼有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白芍;痰浊较盛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偏于气虚者,加党参、黄茂;偏于血虚者,加鸡血藤、阿胶。两组患者在病程超过一周后均配合针灸治疗,取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人中、合谷、昆仑等穴,电针以连续波型持续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30天分别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及分级。3•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

6、准根据杨万章等制订的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⑴,进行评分及分级。痊愈:达I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吋口角不漏气,进食吋齿颊问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吋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满分。显效:达II级。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额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IV级,鼓腮吋口角不漏气,进食吋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吋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评分在75分以上。好转:由IV级〜VI级经治疗后改善为III级,评分75分〜50分。无效:经3个月治疗后仍停留在IV级以上,

7、评分在50分以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2组分别于治疗后15天和30天进行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中西结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为优,加快了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表12组治疗结果比较(15天)4.讨论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2],目前临

8、床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认为该病属“面瘫”、“口僻”、“吊线风”等范畴,医家多将其归入风门中,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风痰乘头面部的络脉空虚而侵袭,阻滞于头面的络脉导致络脉拘急牵引而成,故中医治疗本病就要采取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的方法,使风去痰消,经络通畅,而达到愈病的目的,牵正散正是为此而设的专方。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用防风、白疚藜加强祛风之功,川苇上行头面,活血行气,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辅以全蝎、僵蚕息风通络祛内风,使风邪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