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9109
大小:71.7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1-18
《对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探究手册》(第三版)学习和思索之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探究手册》(第三版)学习和思索之三[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支持情境化“真实感课程"设计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设计情境化“真实感课程”的概念框架;讨论了三种类型的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并评述了适合在这三种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中实施的、各自不同的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关键词]情境理论;真实感课程;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学习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
2、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hekkbnu@163.com。一、引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第九章专门介绍了"真实感课程的设计策略”。[1][2]这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支持情境化“真实感课程”设计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o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设计情境化“真实感课程”的概念框架,讨论了三种类型的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一一从“设计式模拟模型”、“生成式模拟模型”到“参与式模型”,并评述了适合在每一种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模型中实施的各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共九种,其中还包含若干来自文献的应用实例)。女口:“设计式模拟模型”中
3、适用的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生成式模拟模型”中适用的基于案例的推理、基于项目的学习和课堂学习共同体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参与式模型”中适用的参与式模拟、学业游戏空间和实践共同体等三种情境化教学策略。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真实感课程模型和各种情境化教学策略实施案例的介绍与评述,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追求课程真实感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学习的境脉和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由于在情境化教学中,境脉(Contexts)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而在一般文献中对境脉只是直接引用,并不加以解释,所以我们认为,在介绍情境理论和情境化''真实感课程”之前,对境脉的内涵作出明确
4、的界定是必要的。按照MarioAntonioKelly博士给出的定义,境脉是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3]可见,境脉涉及“生理、心理、认知、语言、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二、关于“情境理论”心理学家们认为,认知革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强调的是个体的思考和孤立的心智。[4]显然,这一阶段的理论家们试图淡化情境(部分原因是要去除斯金纳等人所设置的桎梏),而聚焦于脱离具体环境的“个体心智”。第二阶段将认知功能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框架
5、中,这正是情境理论(SituativityTheory)观点的核心学习者不再被认为是外在于学习所发生的环境而孤立存在;相反,个体与环境是通过一系列有意设计的、受控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共同发挥作用。[5]传统观念认为,知识(Knowledge)是一种可以被获得的东西(Thing),而求知(Knowing)只不过是发生在个人心智内的一种认知行为而已。但从情境理论的观点看,并非如此。情境理论认为:知识涉及的是一项活动,而不是一种东西;它总是被情境化、境脉化了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作为“个体一环境”互动的一部分被建构,而不是由客观或主观创造的;参与其中的是整个人,而不是被孤立出来的“心
6、智”。[6]总之,情境理论认为,认知不是心智的行为,或去境脉化的、待传输的信息比特,而是有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它使所有参与的个体鲜活地置身于丰富而有意义的环境之中。为此,情境理论特别强调,要支持在丰富境脉体验中的有意义参与,对知识的学习要从'‘获得观”转向"参与观”o[7]三、设计情境化"真实感课程”的概念框架众所周知,强调识记事实性知识的授受式教学推动着浅层概念理解的发展,而以教师为中心、基于课堂讲授的方式是其具体体现,这种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逐渐被教师撰弃,而转向具有体验性和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这类新型教学模式支持教学内容的天然
7、复杂性(避免过度简化),使学生在复杂境脉下通过实践与合作建构知识意义,教学可以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展开。[8]为了实施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有便于体验的、情境化的、具有很强真实感课程的支持。这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同时又要彰显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在学校环境中建设“情境化真实感课程”是一个巨大挑战,其难度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情境,确定噪声的数量,以便让基础性学科的内容体系具有真实感。随着学习环境中加入更多的情境因素,真实感、神秘感和探究乐趣会随之增加,但有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