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9036
大小:55.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8
《对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思索【摘要】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入误区又方法得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关键词】课堂;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惊人之势在全国顺利进行,《新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在各地全面实施,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新课改已呈现了全面推广、遍地开花的美好前景。然而,在逐步探索中前进,有些现象又可能让人进入误区,影响、制约着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笔者觉得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缺失新课改、新教材都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重在引导,力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
2、需要的习惯思维而不是学生需要来提问题,于是出现学生没有参与感,也就无需问与答,结果成了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自答的现象。教师的提问虽然是经过精心准备,有一定的针对性、代表性,课堂上部分学生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有时也有讨论、争议,但仔细想来,仍觉不恰当,仍觉欠学生群体参与,就因为问题本身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在顺着老师走,结果是在为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被动服务。简言之,没有让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是让教师提的问取代了。2过分减少了教师必要的讲解众所周知,每一个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但好些时候又容易步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以为教师讲课就是“填鸭式”教学,不可提倡,甚至肯定以讲为主绝不是好课。其实,课堂教学要“教”,就不能不“讲解”。有些问题还非讲不可,有的基础课还得以讲为主。“讲”,不等于一堂课从头到尾讲到底。也有的问题必须由教师解析、点拨学生,给学生指明方向。如果一节课中,教师的语言描绘形象生动、声情并茂、条理清晰,能让学生既有美的享受,又能得到启迪,这种主导作用是不能随便减少的,如时代背景等。3盲目追求气氛活跃努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让课堂显出一定生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初中语文教学应该
4、注重整体性、一致性,应围绕一个中心目的去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并在课堂内力争达到学习要求。而课堂气氛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的活跃是思维层次的活跃,是教学过程的活跃,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情感、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能主动质疑、深思、感悟并行动,激起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相反,若一堂语文课,有的读,有的说,有时唱,有时动……课堂混乱不堪,结果喧闹过后学生一无所得,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气氛活跃”。4注重教学样式,美而不实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倡导运用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
5、教学。于是很多老师想尽办法总是多采用电教手段。这固然有肯定的一面,但认为电教手段用得很多就越好,这也是一种误区。第一,可能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基础,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探究、领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想象,以达到心领神会之境界。但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有可能失去形象的思维训练,而削弱语言的作用,长期下去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可能分散注意力。学生多为青少年,好奇心强,一旦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运用过多,学生好奇心转移到屏幕上,其注意力就不能专注于文章中。所以有时老师用了许多功夫去准备课件,结果
6、往往显得形式优美却达不到预想的实效。5延伸不当导致主次不清新课改教材均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价值观,强调合作探究,检验语文课的实践活动。结果一不小心,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进行延伸拓展。比如教学一篇小说或记叙文,教师既讲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分析每个人物的形象。看似合乎新教材理念。但仔细研究,他们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字、词、句的积累,基本知识的比较运用等等。究其原因,认为已布置学生预习,可一抽查,令人十分不满意,殊不知语文课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7、呢?笔者有如下的思考和体验:首先,注重语言文字教学。语文课必须是以语言的组织教学为中心,这是根本前提。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实,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义务教育阶段,语言文字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抽象思维能力弱,关键的还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无论教学观念怎样更新,初中语文课还是应从字、词、句、段、篇入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其次,一堂好课应有明显而实际的效果。由于课改要求人们极力去打破常规,教法上要富有创新,新课标更是大力提倡“开放而富有
8、创新活力”的教学,所以好些教师拼命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总想把课堂搞热闹些,总想让学生个个兴奋,并将热烈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然而,真正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所得。因此,衡量课的好坏只能以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标准,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语文综合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而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