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64112
大小:57.8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7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究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遭遇寒冰、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等问题。要提高物流管理的教学水平,教学定位必须兼重理论和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应为:构建物流实验室,搭建校外实训基地。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97-02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2012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5万亿元,按可比价
2、格计算,同比增长9.l%o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由于现今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上的落后,使得物流行业人才供需差异较大。目前国内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20万〜30万。尽管近年来各髙校及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一、
3、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物流管理课程的定位不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高校和专职院校,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课程可以将重点定位在理论创新,专职院校可以将重点定位在实践操作。但位于二者中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直较为模糊,既没有实力进行理论创新,又没有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过来的,对进行理论研究缺乏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没有专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和经验,专职院校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订单式的学生
4、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企业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的学生甚为尴尬,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明确办学定位应是该类学校进行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的前提,应将物流管理的办学定位为兼重理论和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二)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遭遇寒冰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在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较高的薪酬水平。但是,他们的兴趣一般在上课初期就会化为乌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为
5、主,几次课程上下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EDI,什么是RFID,兴趣日渐减退。二是教材的选择也是偏重理论,且理论落后于实际,当前我国物流管理的教材都存在这些缺陷。三是教师水平有限,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素质,是半路出家,自己对物流管理的了解也相当有限;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是从一个学校毕业来到另一个学校教学。(三)物流管理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1•建设物流实验室。现阶段,国内高校在物流实验室的选择和建设方面有3种情况:一是以物流系统软件为核心,模拟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块,使学生熟悉物流作业流程,掌握物流管理
6、方法。二是以物流软件为基础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再配上部分硬件设备,提供一个类似真实企业的物流环境,让学生通过感性接触感受到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通过岗位实训加深对职业要求的认识,快速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建设,让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并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由于资金的限制,现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建的物流实验室以第一种为主,但软件模拟对加强学生对物流管理实践课程的直观认识作用有限,且很多学校为了节约资金,所购软件非常简单低级,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少部分学校采用第二种模式,相对第一种来说,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了解
7、,学生兴趣也较为浓厚,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很多机器和设备仅是摆设,没有真正被利用起来。采用第三种形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2.加强校企合作。很多高校也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有:邀请企业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与学校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开展认知性实习;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的管理政策和办法,激励教师回炉到行业、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物流管理校企合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合作形式表面化、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
8、题的产生有现行人才培养体制障碍、改革导向不足、校企文化差异、合作能力不强、企业合作动力不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不具操作性,对企业参与合作吸引力不大,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