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62593
大小:56.3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分析刘斯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163712)【关键词】心肺复苏心内护理【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55-02基础牛命支持即徒手(或初步)心肺复苏仍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最需关注的重点。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氧供和代谢,直至第二阶段给予医疗方面的进一步牛命支持前,维持足够的通气和循环,因此它是一个“维持性行为”。1进一步牛命支持进一步牛命支持是基础牛命支持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和设备,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最佳疗效的复苏阶段。其目的是在加强人工呼吸
2、和人工循环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和电除颤,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进而改善自主循环。2应用药物促进心肺复苏心搏骤停时,全身循环停顿,周围静脉塌陷,建立输液通道困难。一般取股静脉穿刺以补充血容量和注入抢救药物。如能从颈外或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效果更佳,因为急救药物可达中心静脉,起效迅速。如只能经外周静脉注药,应尽量穿刺近心的肘静脉而不用肢体远端静脉[l]oICU内的患者首选平衡盐溶液而不主张使用含葡萄糖的液体,因为在心跳、呼吸恢复前给予葡萄糖会使其在无氧条件下牛成酸性代谢产物,加重酸中毒。2.1肾上腺素:《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5》仍然将肾上腺素作为心肺复苏的首选
3、药物。对成人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的推荐剂量为0.5〜l.O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Ila级推荐),如果每3〜5分钟应用lmg肾上腺素无效,可以逐渐提升给药剂量,即lmg→3mg→5mg静推,或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2〜5mg),也可根据体重调整剂量(O.lmg/kg,儿童为O.Olmg/kg)。2.2血管加压素:用于治疗顽固性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lib级推荐),剂量为40U静脉注射,效果满意。特别是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合用的作用优于肾上腺素单用。2.3去甲肾上腺素:当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以后仍然存在低血压,即收缩压未达到70mmHg的
4、患者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低血容量的患者被列为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相对禁忌证,在血容量尚未补足时尽量避免使用。此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慎用去甲肾上腺素。推荐使用剂量为每0.5〜1.0μg/min,直至滴到显效。2.4多巴胺:多巴胺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既有α受体又有β受体激动作用,还有多巴胺受体激动作用。生理状态下,该药通过α受体和β受体作用于心脏。在外周血管,多巴胺可以释放储存在末梢神经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但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多被多巴胺受体DA2的活性拮抗,所以生理浓度的多巴胺起扩血管作用。在中
5、枢神经系统,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2]。作为药物使用的多巴胺既是强有力的肾上腺素能样受体激动剂,也是强有力的周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这些效应均与剂量相关。多巴胺用药剂量为2〜4μg/(kg·min)tl寸,主要发挥多巴胺样激动剂作用,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用药剂量为5〜10μg/(kg·min)时,主要起βl和β2受体激动作用,另外在这个剂量范围内5■轻色胺和多巴胺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占主要地位;用药剂量为10〜20μg/(kg·min)时,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
6、位,可以造成体循环和内脏血管收缩。2.5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更为有效。利多卡因在心搏骤停时可用于:①电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后,仍表现为心室纤颤(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②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PVC);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给药方法:心搏骤停患者,起始剂量为静注1・0〜1.5mg/kg,快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治疗浓度,继而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顽固性VF或VT,可酌情再给予1次0.50〜0.75mg/kg的冲击量,3〜5分钟内给药完毕。总剂量不超过3mg/kg(或>20
7、0〜300mg/h)。VF或无脉性VT当除颤和肾上腺素无效吋,可给予大剂量的利多卡因(1.5mg/kg)。只有在心搏骤停时才采用冲击量疗法,但对心律转复成功后是否给予维持用药尚有争议。有较确切资料支持在循环恢复后预防性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用药维持心律的稳定是合理的。3讨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以来,虽然经过不断改进,但是其总体完全成功率仍然未能取得根本改变。其中大家-•致公认的基础原因是心肺复苏操作所产生的心排出量太低,无法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最低需求。因此人们希望一方面通过提高心肺复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