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52125
大小:90.7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17
《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二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讲(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考纲:(1)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屮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本单元,一条线索和四个重点。一条线索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苏联和各主要
2、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四个重点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兰力干预、企业经营及福利制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O②国内:爆发,工业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③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捉出“一切
3、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2)目的:①前期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O②后期目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经济形式。(3)内容:①农业:实行,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①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秤。②流通: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③分配:强制劳动,实行“”的原则。(人教版: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4)实质(特点):排斥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手段管理经济(5)评价:①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
4、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的胜利。②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的限度,后來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o农民对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农民对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③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困难和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基础。②根本目的:实现向的过渡(3)实施:1921年3月,俄共
5、(布)十大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4)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小企业。③流通:由实物配给转为允许0④分配:废除制,实行按劳分配。(5)实质(特点):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和关系來恢复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6)意义:①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
6、俄国过渡到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②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和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教师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体制(或斯大林模式)(1)建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
7、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_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特征:①实行单一的,包括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③实行排斥的指令性;④主要以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①积极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基本上实现了o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②消极影响: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农、轻、重不平衡;忽视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期僵化的执
8、行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來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