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30253
大小:871.66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1-17
《中国特色建设道路-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8高考精品系列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从近几年高考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中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失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主要是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要明确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成功的探索、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注意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
2、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使农民拥有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联系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内容;注意掌握从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指导性意义以及十四大、十五大的具体内容,同时联系时政内容进行分析把握。2.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梳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的同时,要注意与必修1、3中的相应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相联系,形成模块
3、之间的知识网络。3.建国以来,在经济领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建国初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新时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注意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三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等联系在一起,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4.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苏联和西方在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调整及相互借鉴。明确结合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1)概述20世纪50年代
4、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突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作用。(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和历史意义(影响)。(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
5、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概况。(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名师点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1.实践:(1)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
6、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④面对国民经
7、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