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ID:31727673

大小:189.2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17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名校精选题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阅读下面

2、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

3、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

4、幽默”。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炙手可热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惨淡经营B.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渐行渐远苦心经营C.街谈巷议高山流水形

5、同陌路惨淡经营D.炙手可热高山流水渐行渐远苦心经营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关善相济作为社会的

6、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关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关矣,未尽善也”,《韶》则“尽关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关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关出发的善,美对于道

7、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关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关、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

8、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庠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