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ID:31714880

大小:56.2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_第1页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_第2页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屮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作者:肖奎(初中数学旬阳县麻坪初中)评论数/浏览数:1/412发表口期:2011-12-2720:36:31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教师:肖奎目前,心理学界对问题行为有不同的分类。主要观点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智力活动问题行为(例如学业困难、逃学、厌学、抄袭等);情感问题行为(如上学恐怖、学科恐怖、考试恐怖、师生关系恐怖等);人格问题行为(如性格孤僻、粗暴,反社会行为,品徳不良行为,成瘾行为等);青春期问题行为(如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习惯性问题行为。另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

2、反约束型问题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喧哗、起哄、考试作弊等);对抗性问题行为(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破坏公私财产等);自抑型问题行为(如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自暴自弃,无休止的自怨自责,长期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拒绝与人交往,失落)。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而:(一)学业困难:学业困难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并因人而异。分析起来,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1)基础薄弱。(2)教师教学的片面性、高起点、快速度。(3)部分学生爱凭个人的爱好学习,有偏科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对某些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不愿学该老

3、师教的课,甚至一些学生为了报复教师或家长的某些行为以故意不学习来进行抵抗,结果导致成绩不良。(4)部分学生,由于常受指责,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5)有些学生由于期望值过高,制定目标不切合实际,经几次考试达不到目标,就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进入后进生的行列。(6)不良习惯。如晚上熬夜、电脑成瘾、上课喜欢做小动作。(7)环境因索。如有的家庭矛盾重重,父母离异、吵架、缺乏关心。(8)学习方法不当。(二)厌学行为:厌学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地是由于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

4、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具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不适应学校生活;(2)人际关系紧张,同学间存在欺侮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强烈斥责;(3)学习怵I难;(4)父母的高期望值。(5)个人自身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冃标,对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和认知障碍,缺乏毅力。(三)抄袭、作弊:抄袭和作弊都是一种意义缺失和责任缺失的行为表现。抄袭的发生往往基于这些因素:(1)课业负担太重,为完成任务而抄;(2)能力不够,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而抄;(3)甚至有些同学是为了作业全对,少被老师批评而抄袭。作弊是一种极

5、不道徳行为。其产生根源有:(1)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值;(2)极强的虚荣心,如一个年级第一名的学生考试作弊就是为了保住年级第一名;(3)投机取巧心理和不劳而获思想,平时不努力学习,想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好成绩。抄袭和作弊极大地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建设,阻碍了学生的止常发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四)嫉妒:嫉妒是一种混合心理状态,是发现别人处在某种优越状态或取得某种成绩,而白己不如别人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厌恶感,甚至憎恨感,同吋伴有屈辱、羞耻、自卑、负罪感等心理体验的复杂情绪。自身自满自大,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或者有较重的个人中心主义,

6、也是嫉妒产生一个重要原因。(五)课堂扰乱行为:课堂扰乱行为是一种反课堂规则的行为。课堂扰乱行为的原因:(1)好动的学生常受批评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断扰乱课堂。(2)教师对有捣乱行为或学习不良的学生总是抱有厌恶态度,极少关心、注意和鼓励他们,认为他们“不可教也”。这样,学生会由于孤立、缺乏关注,而“破罐破摔”地更加捣乱,以此来满足自己需要他人注意的情感体验。(3)学习基础差、知识有漏洞、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些学不进去的学生坐在教室有如坐牢一般痛苦,他们刚上课时就盼望下课,开始还好,只要坐了一会,如老师讲的东西不能吸引其注意力,他们就会

7、坐立不安,往往做出与课堂不相符的事情来。(六)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方式,但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明显。青少年学生的攻击通常采取打、推、勒索等方式,也包括取外号、讲下流的故事等。在形式上,攻击表现为直接攻击(包括直接身体攻击,如打、踢和直接言语攻击如辱骂、起外号)和间接攻击(如背后说人坏话、群体排斥等)。和直接攻击相比,间接攻击更加隐蔽,发生的比率也更加频繁。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子女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子女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学校的反攻击性的条例、教师对攻击的态

8、度和对攻击行为的处理等都会影响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当具有群体攻击倾向时,个体的攻击行为发生比率也就大大提高。挫折、受排斥、与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导致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另外,通过传媒,学生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方式,并使学生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从而使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