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

ID:31711699

大小:60.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4、学习以意逆志一,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5、学会比较阅读【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重点难点:1、能分析文屮“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屮渲染愁绪的用意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3、学会比较阅读(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2、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鲍照,朝文学家,擅长•写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鄰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3、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

4、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明确】1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2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

5、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三、【我的疑问】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探究案【展示交流】1、全诗突111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

6、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

7、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3、第三句中的“

8、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