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ID:31707181

大小:60.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7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_第1页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_第2页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_第3页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_第4页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02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一一“文化认同”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共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木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

2、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II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耍棊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H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耍的“软实力”。(-)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岀,耍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

3、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山Z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耍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來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4、“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程妮娜《天下・国家・边疆民族》指出“屮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基础是政治统辖,然后才是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因素,不可颠倒与混淆。(三)关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马大正《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一一18世纪土尔息特蒙古东归壮举的启示》通过考察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指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5、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冇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总识等功能。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岀“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李振宏《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指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屮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彖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耍判断依据。韩震在《论国家认同、民族认

6、同及文化认同一一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屮指出,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屮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彖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7、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Z,在历史进程之屮,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屮也多次出现''民族融合”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词语,典型试题如下: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土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

8、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14•新课标全国1【卷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1.(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