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toric人工晶体植入用于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TORIC人工晶体植入用于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体(I0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TORICI0L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00D的患者15例(16只眼),检查术前、术后Id,1月,3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及人工晶体轴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4%术后3月裸眼视力>0.5,81%术后3月裸眼视力>0.8,94%最佳矫正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2.60±0.86)D降至(0.36±0.18)D,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9±0.41)D无明显差
2、异。术后第Id平均偏离轴位3.75+4.70°,术后3月平均偏离5.01+6.73°o结论TORICI0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可靠,SN60TTTORICI0L矫正散光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及旋转稳定性,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散光安全有效。关键词:白内障;散光;SN60TTTORICI0L随着中国人口老龄人口的增多,白内障患病率逐年增加,白内障患者中部分合并角膜散光,如白内障术后植入普通人工晶体,术后视力欠佳,故为使这类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需要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散光,相继出现了角膜松解切开,角膜缘松解切开,准分子激光等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内障患者散光,但这些方法矫正散光有限并
3、且不稳定性限制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Toric人工晶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本研究就我院2013年1月〜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15例(16只眼)随访观察,探讨植入Toric人工晶体矫正散光的可行性和稳定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3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大于1.00D患者15例(16只眼),其中男8例8只眼,女7例8只眼,年龄30〜87岁,平均66.69岁,角膜散光顺规8例,逆规5例,斜轴3例,所有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内眼手术史及角膜不规则散光。1.2术前检查所有手术患者经详细的眼科及全身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4、,眼科检查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眼科A/B超等。角膜曲率采用Topconpowersupplyforom-4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为A超测量,角膜地形图为日本TOMEYTMS-4测量。采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目标屈光度为0〜一0.5D,通过登陆(www.acrysoftoroccularor.com)输入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切口位置以获得Toric晶体的型号及轴位。1.3手术过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术前充分散大瞳孔,5%盐酸丙美卡因表麻点眼,患者坐位,裂隙灯下用美兰标记散光陡哨轴所在位置,然后患者取仰卧位
5、,常规消毒,行颖上或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注吸皮质,前房注入粘弹剂,将预定人工晶体推注入前房,顺时针调整人工晶体位置,使人工晶体标记距预定标记20度,吸除粘弹剂,将人工晶体调整至最终轴位。本研究使用的TORICSN60TTI0L为疏水性丙烯酸一片式人工晶体,型号SN60T3〜SN60T8,可矫正角膜散光1.50〜5.00D,光学直径6mm,度数+6.00〜+30.0D。1.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Id,lw,1月和3月随访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验光,散大瞳孔观察人工晶体轴位。1.5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6、学分析,应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本研究共有15例(16只眼)入选,术前角膜散光2.60±0.86D,眼轴22〜30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9.5〜26D,其中T3:3眼,T4:4眼,T5:3眼,T6:1眼,T7:2眼,T8:2眼。2.1术后视力见表1患者术后裸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如表1所示,其中45%术后Id裸眼视力>0.5,94%术后3月裸眼视力>0.5,其中81%术后3月裸眼视力>0.8,94%最佳矫正视力>0.8o低度散光(T3,T4)与中度散光,高度散光术后裸眼视力无统计学差异。例外回顾了7例低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手术植入普通人工晶体
7、患者(角膜散光-0.75D〜-1.50D)作为对照组与低度散光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O2.2屈光状态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其中顺规8例(50%),逆规5例(31%),斜轴3例(19%),如表1所示,术后残余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有显著性差异(2139.41,P=0.000),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差异无显著性(P=0.865)。2.3TORICIOL旋转稳定性术后第Id起利用裂隙灯测量人工晶体的轴位,术后第Id平均偏离轴位3.75±4.70°,术后3月平均偏离5.01±6.73°,与术后第Id相比平均旋转1.22±2,56°,观察期间无1例因偏离大于20
显示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