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3341
大小:56.4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7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几点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几点实践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且与工程实际有紧密联系。本文研究了高职生在《工程力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几点实践《工程力学》是高职工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针对高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就高职《工程力学》教学中的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一、目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想象能力不强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将构件简化(抽象化
2、、理想化)并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导致后续的平面力系、空间力系以及材料力学的学习无法深入。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随着高考生源数持续下降,部分高职院校已因生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生存挑战,声誉好的学校要完成其招生目标也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对《工程力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与融会贯通。3•教材结构陈旧滞后,内容过于繁杂大多数《工程力学》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力学概念和理论阐述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上,导致教学空洞乏味。学
3、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大量的概念、理论、公式、图像等等的记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根本不去思考用于何处。4.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及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一言堂式教学方法;从学生已知的基本定律出发,导出一些定理和推论;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记住公式。这些方式的教学及沉重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困惑与乏味。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1•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工程力学》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需要将生活中的实例作为知识载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4、将一些概念传递给学生。如在讲力矩时,可从最常见的开关、门,最常用的扳手拧螺母等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可直接接触到的事例为载体,进一步分析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2•调整教学难度、深度,优化教学内容坚持“易学、易懂、学以致用”,采用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内容组织方式,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生产岗位的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删去一些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如《工程力学》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
5、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力学由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组成,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比较接近中学所学内容,在课时相对较少时可以考虑少讲或不讲。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启迪引导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多提问为什么,让学生自主探究。其次,对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等相似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异同,加深理解。三是实行项目任务教学,打破原有理论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重新整合、序化、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贯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职业
6、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开展项目教学,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分析各阶段所需的知识、能力及对素质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形成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四是让学生有效成为学习主体,以老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达不到对高职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管进入哪个模块的训练,在一堂课(90分钟)中教师用最多30分钟的时间通过简单的工程实例讲出包含本节课程重点中的重点内容,剩余60分钟交给学生解决另外的工程实例,达到重点的强化和其它主信息的渗透。4•坚持推行电化教学,完善教学手段注重现代
7、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髙。如杆件零件的受压变形,可以用软性材料的杆件作受压演示实验,同时用动画,将杆件受压变形的整个过程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使学生明白并理解压力与变形的关系,通过实际模型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地教学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5•课程教案的设计
8、应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课程教案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将课程内容优化配置,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落实到每次课教案的编写。教案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控制及课后教学活动的延续,所以每次课的教案在结构上可分为教案首页、课堂教学、教案尾页三大部分。教案首页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的框架,及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对象和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