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ID:31671817

大小:64.6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7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1页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2页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3页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4页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中重要的一种信息源,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其成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渠道。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方面,成为高校引导、监管校园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笔者在此拟从校园网络舆情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上作以分析与探讨。[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舆情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SGH10152);陕西省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社会认同机制构建——网络舆情的视角(11A006)。马克思主义大

2、众化的实质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旗帜和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耳熟能详的话语方式(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两种形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从意识形态层面来讲,其大众化就是解决当代人们的政治信仰问题;而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其大众化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问题。政治信仰与文化认同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方面,文化认同以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心理、行为规范提供着深

3、刻的情感归属感和心理支撑点,是实现其他认同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并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1]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承对象,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同时也

4、在进行着艰辛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与方法亟待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和方法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2]以上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心存排斥、不信、不学;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和方法过于单一、呆板,以“教”代“育”现象成为普遍: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主要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支撑,其教学效果容易被社会大环境中的负面现象所影响和消解;四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论上不断创新,但

5、实际状况是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监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路径1.网络舆情客观存在的特点及作用关于舆情,简单地说,就是舆论的情况,网络舆情就是互联网上网民就某一事态的舆论情况。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了系统性定义的是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公共事务,一些公众人物、私人事务也被人们所讨论,从而为舆情的定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

6、此,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4]可见,舆情,包括网络舆情,它是人们的情感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的初始表露,这种表达呈现出随意化、突发性、意识流等特点,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随着互联网在今天的广泛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有:微博、新闻评论、BBS.论坛等。其表达快捷、方式互动、信息多元等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直接性与突发性

7、。网民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途径,可以立即发表意见,表意畅通直接;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通过不断地点击,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二是偏差性与隐蔽性。发言者都匿名上网,身份虚拟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情绪宣泄的空间。三是自由性和平等性。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没有了现实利益的羁绊,相互间以自由、平等的心态进行交往,意见的表达与情绪的宣泄更为随性和本意。总之,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并且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物为所用。2.高校对网络舆情积极方面的引导,是充分发挥其在马克

8、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关键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在于扩充了信息来源,丰富了信息储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