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69362
大小:56.1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6
《浅谈学生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和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中国自古讲究做“学问”,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需要学生提问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然后大家面面相觑,迟迟不知道如何开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孩子们渐渐地已经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是一个传授者,但并非只是一味地传授。我渐渐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因为步伐太快而忘了正在后血追赶的学生们,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慢下来,多关注孩子。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形式;创新精神我们的学牛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与平时上课就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对此,我对当月听的几节课
2、做了统计,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20次以上,留出让学生提问的时间,多的四五次,少的一两次。印象很深的是,冇节课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既然要深刻了解提问的意义,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老师应该以学牛认知为基础,面向全班学牛,处理好教授和自学之间的关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交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上课的内容,并且渗透数学思想。“听话”家长、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表扬,这种听话也在课堂中随处休现,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学生“不能”和“不敢”提问,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观念。老师受大家尊敬,孩子觉得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所讲内容自己必须接受,
3、所以,就有家长会经常对老师说,老师的话比父母的管用多了。这种权威也就从小形成并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孩子就有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慢慢这种依赖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学生不敢随便提问,不敢提岀质疑,在需要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站在老师的角度,有时也不见得那么希望看到孩子的提问,特别是有些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没那么强,希望课堂上的每一步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如果让学牛随意提问教学秩序就乱了,就可能导致上课时间不够,完成不了任务;有些提问的学生看上去很灵活,提出的问题也许很随意,“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仍彫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家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
4、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必然会造成学生呆板的学习,凡是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凡是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不会也不敢提出疑问。而有些公开课的学生的观察、讨论、回答都是教师事先策划好的,学生只能在这些框框中打转,即使偶尔有学生跳出了这一框框,教师也会赶紧把他拉回来。生怕孩子跑太远,我们到底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考余地,给了学生多少主动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用得着探究?还会探究吗?当然也就“不会”提问了。提问的学牛一般都是思维跟着课堂,跟着老师转的同学,这样的人往往上课得到知识的效果比其他同学更高。教师不仅要使学生“
5、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喜欢提问,经常提问不仅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也可以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让学牛更有参与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习惯做一个观众,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很多,老师平时提问就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如何提问,常见的提问形式可以有:(1)引起学生好奇。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简便运算Z前可以出示一组可以
6、进行简便运算的题冃,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老师对这些?}目都可以进行口算,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吗?学生必定非常好奇,同样是计算,为什么老师算得那么快,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2)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教师鼓动学生的情志,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热情地投入探究讨论问题的情境Z屮。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遇到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就可以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是对的呢?请说出你的理由”;(3)回顾经验,引导迁移。如,在低年级“认识物体”教学时提问:你认识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对于小学
7、生而言,小学环境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所学的一切都对他们以后的漫长学习牛涯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题就是一种状态,问题就是认识新事物的开始。当你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且不能理解它时。疑问就是引导你开始认识它是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指孩子们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思维的培养中占有重耍的地位,这种学习有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参考文献:[1]钱朝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2]潘崇利•课本例习题的“再加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1)・编辑张珍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