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67871
大小:58.4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6
《保定市耕地整理高效运行机制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保定市耕地整理高效运行机制构建摘要:通过对保定市2002-2010年耕地资源数据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耕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难题,耕地整理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引起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耕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构建了耕地整理的高效运行机制。关键词:耕地整理;问题;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21耕地资源现状保定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依次排列,地貌分异非常明显,加
2、之地表水及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制约,耕地的分布及质量地域差异明显[1]。2010年保定市耕地面积为807596.17hm2,在所管辖的四市三区十八县均有分布,其中,定州市、清苑县、定兴县、徐水县、蠡县、涿州市等地区分布较广。保定市耕地主要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三类,各类地的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2耕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2.1地形复杂,整理难度大保定市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且山区面积大,需要整理的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繁且破坏性大,加大了耕地整理难度,使得耕地整理的成果很难得到体现,如,"7.21”灾害导致泱源县、易县的耕地
3、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有的耕地整理改善耕地质量的成果很难再具体体现,进而导致相关部门对耕地整理工作缺乏积极性。2.2耕地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耕地整理中存在着重“量”轻“质”现象[2],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耕地整理增加耕地质量很难具体量化,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机制主要是与耕地整理增加耕地数量相挂钩,地方政府缺乏提高耕地质量的动力;第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的责任不同。中央政府承担着耕地保护的任务,此时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有保障耕地质量和忽略耕地质量两种,如果地方政府选择保障耕地质量,则为了达到保障耕地
4、质量目标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而此时他可以获得的收益与选择忽略耕地质量策略基本相同,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收益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低成本的忽略耕地质量保障策略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第三,对保障耕地质量的思想认识不到位[3],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机制。2.3耕地整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耕地整理是一项高科技、宽范围的系统工程,持续不断的资金供给是保障耕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保定市的耕地整理工作主要是依靠省市财政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扶贫开发基金的支持,资金投入主体单一[4],使得耕地整理工作的资金链条的安全性系
5、数较低;同时耕地整理工作单一的资金投入主体也相应伴随着单一的执行主体即政府,导致耕地整理工作的行政色彩鲜明,缺乏效率。2.4农民意愿表达体系不健全耕地整理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涉及到千万农户的切身利益,耕地整理工作能否真正地开展落实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5]。目前保定市耕地整理工作是以政府为单一的执行主体,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农民常常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耕地整理工作没有真正地反映农民的意愿,导致耕地整理工作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2.5整理增加的土地用途难以保障库兹涅茨曲线(KuzenetsCurve)最
6、早是用来描述收入与分配之间的数量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倒U曲线"(Kuznetscurve)[6]。本文运用耕地非农化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来说明现阶段保定市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目前,保定市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耕地非农化成本较低,处在环境库茨涅茨倒U曲线的左侧,随着经济发展,耕地非农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却不断扩大,耕地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耕地供给量不断较少
7、使得耕地供需矛盾加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领导者”,追求地方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地方政绩的提高、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收益,地方政府常常违法改变土地用途来增加耕地供给量。加之,土地违法监管机制的不健全[7]、土地违法处罚力度较低,为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提供了可乘之机。3构建耕地整理的高效运行机制3.1建立健全耕地整理的耕地质量保障机制目前,保定市耕地利用中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用量逐年增加,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现象,如何在实现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8、:第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高新技术应用,以秸秆、绿色化肥等代替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投入,降低对耕地污染;第二,完善保障耕地质量的预防、监督、制止与政策激励机制[9];第三,实行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制度[10],通过科学测算将耕地质量转换为量化的评价因素纳入耕地整理评级体系。3.2建立耕地整理的多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