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

ID:31654110

大小:64.0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6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_第1页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_第2页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_第3页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_第4页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区域分布探究摘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北京作为以服务业立市的城市,服务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推进城市功能建设的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1978-2010年统计数据,研究北京市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对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北京市四大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研究北京市服务业的分布特点。关键词:服务业就业弹性城市功能区域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北京作为以服务业立市

2、的城市,不断完善和发展服务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区建设,塑造世界一流的服务标准和环境。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确定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有助于发现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真正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效应整体分析(一)北京市服务业发展历程1978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第二产业比重为71.1%,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为23.7%;2010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低为0.9%,第二产业比重降

3、低为24%,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为23.7%,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1%O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演变为“三、二、一”格局,“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支柱,居于主导地位。(见图1)图11978-2010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①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第一阶段,服务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于1000美元,工业是北京经济的支柱,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40%o第二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处于1000至2000美元之间,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服务业与工业的地位处于并行发展,

4、而后期,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后来者居上。第三阶段,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处于2000至5500美元,工业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得到快速、大幅提高,由60%上升到70%,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第四阶段,服务业持续发展阶段。2010年,北京市人均收入水平突破11000美元,而服务业的比重也稳定在75%o(二)北京市服务业就业比重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带动着就业结构的变动,随着北京市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服务业也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如图2所示,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

5、78年的31.6%,上升至2010年的74.4%。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繁多,差异显著,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又有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可以吸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劳动力。动态考察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引入结构变化K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变化K值的计算:其中,为结构变化值,为产业在报告期的就业比重,为产业在基期的就业比重。值的大小反映了就业结构变化的快慢程度。图21978-2010年北京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②计算可得表2,根据K值平均值可以发现,服务业与工业并行发展阶段与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的K平均值较高,也就是说

6、北京市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这两个阶段得到相对较大的提高;而根据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增加数A来看,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与服务业持续发展阶段较为突出。这说明即使在服务业持续发展阶段,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力还非常大。一方面是对原有劳动力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对总劳动人口的扩大作用,比如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增长。二、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其中表示就业弹性,表示服务业的产值,表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这里的就

7、业弹性就可以反映服务业产值增加对就业的带动能力。就业弹性高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就业弹性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低,就业弹性为负则比较复杂,有可能是经济正增长但就业反而减少,也有可能是经济负增长但就业增加③。图3表示计算后的1979-2010年北京市二产与三产的就业弹性。总体来看,二产的就业弹性明显要低于三产的就业弹性,在32年的二产就业弹性中,其中有16年为负,其中只有1981年是经济负增长但就业增加的情况,而其余'‘负就业弹性”的年份都是经济正增长但就业减少的情况,集中在1993-2000年,说明二产的发展非但没有带来就

8、业的增长而出现了“就业挤出”效应,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工业技术的提高和信息化,使得第二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下降,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了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导致服务业所需的劳动力大大增加,劳动力从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