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

ID:31652882

大小:55.6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_第1页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_第2页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_第3页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_第4页
资源描述:

《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表层理解到深层建构【内容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清晰定位,这种定位将影响语文教学格局的重大变化。今天我们谈谈诗歌教学的变化。一、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诗歌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二、在特定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三、深入咀嚼诗歌语言,研究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把诗歌教学由表层理解引向更深层的建构。【关键词】因声求气多元理解价值取向精神母题文化传承信息价值前言: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屮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屮的文学,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人类文明是从诗歌开始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其他文学形式大量兴起;而中国还是沿着诗轨

2、迹继续前行,从青涩到成熟,到辉煌,直到明清我们国家才出现了小说、杂剧等文学艺术。因此,可以说,诗歌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围炉诗话》中就有:“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酒范文”。现行的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大量的诗歌,可见诗歌在语文教学屮是被提出耍求、有它自己的文学地位的。请来看看2011版的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和“诗歌”学习能沾上边的有下面这么多:直接涉及的有: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

3、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跟阅读诗歌所需要的能力有关的有: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冇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4、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耍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一共10条。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影响,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首先要把诗歌背诵熟练,这点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有好处的;但是,从上面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学生们对诗歌的学习还需要多种语文能力训练的参与。这些能力又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需要语文老师重新调幣日常现代文阅读的思维模式,寻找到适合诗歌学习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

5、,由于高考中考等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诗歌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日常课堂训练中没有引起我们教师们的足够重视!考试的诗歌测试部分,只岀现简单地背诵默写填空题,所以我们的学生以为只要背出來,字写对就以为把诗歌学好了。在初中,我们的学生学习了三年初屮语文课本的诗歌,最多只会背几个名句,对诗歌的内容不甚理解,更别说欣赏和鉴赏了。这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态度,无法完成诗歌学习的本真作用。如何来改变我们的学生诗歌学习的现状呢?我以为,日常诗歌教学也冇一个由浅入深、冇简单到深奥的过程。下面我们具体來谈谈如何教学,才能把学生引导到诗歌学习的路径上来。一、从读入手,在朗读教学中探求诗歌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荷尔德林说:“

6、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歌教学更要有诗意,这种诗意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教师的教学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始,逐层深入。诗歌的形式特点告诉我们,诗歌教学适宜从朗读开始。诗歌的朗读更适宜教师教学有关声韵知识,比如停顿、比如押韵、比如格律、比如古典诗歌的平仄应用。即使是新诗教学,其声韵的循环往复、内容上的重章叠句,同样值得朗诵、涵咏。机械的死记硬背已经被现代语文教学所诟病。因此,我们在诗歌朗诵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具备诗歌朗读、背诵的相关知识。女口,你是否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押韵美?押韵,使涣散的音节形成一个整体;换韵,暗示诗意的变化、诗歌意蕴的起承转合变化。你是否引领学生探究诗歌平仄美?当诗意引领到一发

7、千钧时,我们运用平仄要做到字正腔圆;当诗意引领到娓娓道来时,我们运用声气要做到气息若有若无。你是否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节拍的魅力?气象雄浑时,我们要做到铿锵有力;意兴阑珊时,我们要做到涵咏悠长。其实,“因声求气”是桐城派文论的重耍观点,他们认为:文章当以气为主,以气驭意。我们把它借用来谈诗歌,也是很恰切的。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诗歌教学课中会感慨良多,收获多多,读诗,朗读、涵咏的兴趣正是从这里起航。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