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在梅毒诊断中临床对比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在梅毒诊断中临床对比探究【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20例梅毒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0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采用TRUST、TPPA、TP-ELISA方法对其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比较三种检测方法测定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结果:TRUST、TPPA和TP-ELISA三种梅
2、毒血清学检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均较高,而TPPA和TP-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TRUST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检测方法梅毒患者与健康成人均于清晨空腹抽取5ml外周血置于促凝管中。离心机选择3000转速将外周血离心10min后分离上层血清,置于1.5mlEppendorff管中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均以相同血清样本为待检样本。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试剂购
3、于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试剂盒为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试剂盒由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步骤严格按照三种血清学试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并且由专门人员负责检测,尽量减少检测误差。比较分析三种检测方法测定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由此可见TPPA和TP-ELISA方法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但TP-ELISA检测试剂盒成本较低
4、,而TPPA试剂盒成本较高,因此,TP-ELISA更适合梅毒筛选和梅毒患者的早期检查[12,13]oTPPA方法将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纯化后包被与明胶颗粒上,能显著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对潜伏期或一、二、三期梅毒检测特异性均较高,其检测针对梅毒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由于其临床检测步骤较为繁琐,结果判断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可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确证试验[14,15]oTRUST方法是非特异性血清试验,其灵敏度相对较低,其结果与梅毒患者病情相关,因此在观察梅毒临床治疗效果
5、、复发或梅毒螺旋体再感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由此可见,TP-ELISA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准确率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可用于梅毒筛选。TRIST方法可用于对既往存在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清筛选,而TPPA方法可用于梅毒确诊。参考文献[1]张莉,田歆,林路洋,等.梅毒血清和脑脊液2145例阳性检测结果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0):939-940.[2]李军,郑和义.梅毒检测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1):95-98.[3]王雪春,陈灵芝,于琴,等.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血者梅
6、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学评价.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1):70-72.[4]王祖芳,李桂军.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价值及弱阳性影响因素.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77-79,82.[5]张津萍,尤永燕,德吉曲珍,等.四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检测梅毒抗体的比较.检验医学,2010,25(10):787-789.[6]李志艳,刘平,高健,等.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方法的比较性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2):1176-1179.[7]劳希,刘捷,卢家友,等.梅毒
7、血清标志物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外医学研究,2013,1(6):60.[8]林丽蓉,但冰,付左根,等.潜在血源传播患者梅毒血清学TRUST/TPPA与IgM抗体联合检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446-448.[1]黎小东,曹文苓,梁艳华,等.DPP(R)梅毒筛查和确证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的临床应用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399-400,403.[2]刘静穆,王琳,张又,等.免疫组化检测二期梅毒皮损梅毒螺旋体.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5):318-321.
8、[3]施辛,乐嘉豫•梅毒诊断梅毒诊断的几个注意点•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0):1-3.[4]杨飞,刘伶.TPPA和RPR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713-714.[5]郑占才•关于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性科学,2011,20(2):10-12,16.[6]慕永飞,刘海华•男性梅毒的误诊分析与提示•中国性科学,2011,20(1):23-24.[7]杨梅•荧光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