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86049
大小:9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4
《名校试题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
2、,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2.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
3、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3.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4.《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善人者,不善人之
4、师5.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6.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
5、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8.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
6、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
7、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10.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1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明末
8、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12.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