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ID:31579670

大小:34.9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4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

2、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

3、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

4、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

5、》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慨,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辉,濛汜受其荣。”总体的创作基调沉郁,不同于曹操的慷慨激扬。正始时期盛行的玄学、饮酒、魏晋风度从时间上来看都可以看做是建安时期的延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曹操的游仙诗能够看出他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体现,而阮籍写游仙,赞美神仙隐逸,只是一种消遣苦闷的方式,没有曹操的积极向上。虽阮籍诗中也有描述自己的壮志的,但其诗风格曲折隐晦,不似曹操其实直抒胸臆

6、,作诗亦不敢直言,这就是因为建安诗人与正式诗人所处的不同的历史大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其次还有写诗的意象不同,所以曹操于阮籍的诗歌是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也就是建安与正始的不同所在。[答案2]答:建安诗歌与正史诗歌主要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从社会时期背景上来看:两者的文化成因是不同的,建安诗歌建立在战乱不断的纷争社会,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失根本、豪强并起。社会的变革,政治的动荡,也带来了学术、文化思潮的变化。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正始诗歌建立在司马氏集团高压的恐怖政治之下由原来的动荡不安转为黑暗恐怖的政治高压。而且在此时玄学盛行

7、,不同于建安时期法、名、道家都盛行。②从内容上来看:建安诗歌真实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正始诗歌揭露现实,抒发愤懑。建安诗歌要么以叙事为主,所描写的是与现实关联非常大的现状或者以浪漫主义抒情为主;但是从正史文学开始,人们开始将这两者联合起来来写现实生活。③从审美取向上来看:建安时期多元共生的文化背景展现了士人慷慨悲凉的心态,以儒为主,名、法、纵横、兵家多远并存的文化体现出作为文化主题的士人积极奋进的心态。正史诗歌审美取向一是以玄远为美。④从语言上来看:建安诗歌明白晓畅;正始诗歌曲折隐晦、寄托遥深。这主要与当时的宗教观念相关,在正始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