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

ID:31518388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_第1页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_第2页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_第3页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_第4页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去“肤浅化”漫议  一、语文教学要走出“肤浅化”的保证  1.保证语文课每课都有新内容。语文教学的肤浅与低效,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失当上。如今人人都会说: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来教”。但很少有人再进一步思考:不教“课文”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要“用课文来教”的,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日复一日,大多数人仍然在照本宣科地“教课文”。根本没意识到,语文课程应该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其他课程比较注重“说什么”(课文知识内容)的话,语文课则应更加关注“怎样说”(课文的言语形式)。  正因如此,课文内容(

2、素材)之新,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之新。比如,二年级学了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到三年级再学《鹬蚌相争》,故事内容自然是新的,但从对“寓言故事”这一语文样式的认知而言,却已经不是全新的了。如果不能想方设法,在学生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寓言故事的语体特征,帮助他们把握一些读写寓言故事的规律性的方法策略,岂不是把语文教学降低到“听故事”的水平?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如何得到提高?  同理,课文内容的重点,也不全等于语文教学的重点。比如: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让二年级学生

3、学习《小鹰学飞》,却不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生动语言,而不厌其烦地引导空发议论,在“端正学习态度”6上大做文章,这总不太合适吧?同样,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等课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究有关太空和生命的“科学知识”上,而对“科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竟视而不见,这肯定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简言之,语文教学内容之新,主要应体现在语文新知识的获取与语文新能力的生成发展上。语文“备课”的目光一定要从关注课文情节内容,转移到关注有利于语文新知识渗透和语文新能力生成发展的要素上。  还有一点

4、需要谨记:教学内容新不新,不是凭教师的主观臆断,而要看学生的实际感受。必须把语文知能生成发展的“生长点”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教学内容。可见,“学生原有知识状况”,才是新课程之“新”的起点。比如:据了解,同一篇巴金先生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北师大版”编入三年级下册,“鄂教版”编入四年级下册,“苏教版”编入六年级下册。面对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总不能教授同样的内容,抓同一个教学重点吧?语文教学,必须保持学生语文知识增长和语文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就此,《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制定了明确的阶

5、段目标,我们应当紧扣课程目标任务,努力做到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既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新领域、学到新东西、登上新台阶,又都是前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2.保证师生教学行为步步都上新阶梯。语文教学“肤浅化”6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教学活动组织失当,师生教学行为错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力,教师的点拨引导乏力,低效或无效劳动太多。语文课堂,头绪繁杂,环节众多,师生表现急促匆忙,很少能静下心来,步步深入地展开某项探究活动,总给人“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感觉。  教学的真谛是“教学生学”。“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

6、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当好“主人”和“组织者、引导者”,又如何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课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如果说教师是通过对课文的处理来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那学生也必须通过自己作用于课文来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  教师的责任不是解析文章,而是指导读书活动。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完成由传统的“逐段读讲分析课文”,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结构性转变

7、。学生的任务,也不是被动听讲或应答,而是主动阅读探究,获取实践体验。所以,不光教师要创造性地“用课文来教”,学生也得创造性地“用课文来学”。如何创造性地用好课文,就成为优化师生教学行为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学习行为,确保学生的读书实践有质量  阅读教学,终究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阅读教学过程,主要应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过程。“课标”要求“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参与读书实践是手段,掌握语文规律是目的。对语文课程来说,一篇课文,实质上就是一种言语活

8、动的“范型”6,它既是一个可供观察、认识的对象,也是可借以进行语文实践的对象,包括读(听)的实践、写(说)的实践和学会学习的实践。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触摸一个语文样式,经历一种语文实践,体验一次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我们在认真钻研当前学习课题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回忆已有知识经验,找准已知与未知、已能与未能之间的集结点。这样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