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六场好雨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

ID:31509985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_第1页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_第2页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_第3页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_第4页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词中的六场好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词中的六场好雨  征宋词的“天空”中,常常会有暴雨,或细雨,或春雨、秋雨,或夜雨,临空而下,形成独特的风景。  不用说,词人笔下的雨,有些也是他(她)心中的雨。最终不只是淋在纸上,更是湿润了我们的心田的雨,是我们遇上的好雨。  (一)  说到写雨的名篇,不得不提苏东坡那首《定风波》。  词前的题序这样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见这首词以写雨为主,雨是骨架,也是血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2、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应该是场大雨。然而,苏东坡照样吟唱,一派悠闲自得。不只是不怕眼前的雨,他认为给人生带来坎坷艰难的那种“烟雨”,也不算什么。  雨一下子变得深刻。苏轼正是遭贬至黄州,被仕途的雨淋得遍身湿透之时。然而,他大喝一声:“谁怕?”不但不怕,还豪情万丈地宣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已经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  并且,他深信,别看此刻这场雨“穿林打叶”,气势汹汹的,可“6斜照”就在前头。把事情看开了,看淡了,原以为很恐怖的“萧瑟”,根本既没什么“风雨”也没什么“晴”。他的态度是“余独不觉”。  这篇写景物的词,成了东坡大

3、学士的人生宣言。因为具有丰富的正能量,所以在当下,它真的可以拿来当励志的教材。  (二)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贺铸《青玉案》的下半阕。有篇诗话这样写道:“贺方回(方回?贺铸的字)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用一句词,赢来一个雅号,实在难得。整首词抒发的是作者的“闲愁”。作者以春末夏初的沉沉暮色为背景,用“彩笔”写着“断肠句”,要多郁闷有多郁闷,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悲凉。  “都几许”的设问,像根魔术棒,轻轻一摇,变幻出全词的精彩华章

4、。“一川”就是遍地,然后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满城”,再延伸出时空开阔的“梅子黄时”的季节。于是,铺天盖地的,一切都被涵盖在其中了。  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只浮动在心间的“闲愁”,用“烟草”“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转换成身边实实在在的事物。  如没有前面的“烟草”和“风絮”,后面的“雨”,就会显得有点势单力薄。然而,要是没有“雨”,前面的“烟草”和“风絮”则会缺乏深度和广度。  “梅子黄时雨”6,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五个字,已经成为贺铸词作的名片。“贺梅子”,的确名副其实。  (三)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

5、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一首小令,李重元的《忆王孙》。作者仅仅用了几个短句,便描绘出一幅春日黄昏的画面。主人公乃是一位孤独的少妇,面对一片绿意浓浓的小草,她的内心激荡起对远游在外的亲人的刻骨思念。  由“忆”的心理活动作为开端,促使她登楼远眺。眼前只是郁郁葱葱的柳枝、柳叶,其余什么都没有,唯独一个“空”。这个“空”,“断”的不仅仅是视线,还是“魂”!女子的哀伤和落寞,都体现在“空断魂”中,勾勒出的是戚戚惨惨凄凄的画面。  看不得,那么听到的又是什么?杜鹃的啼叫。传说“杜鹃啼血”,当然“不忍闻”。恰恰在此时,天公又不作美,天色阴沉昏

6、暗,竟然下起雨来,一滴一滴,淋得一朵朵梨花东摇西晃的。那些花朵,简直就是在挨“打”,十分可冷。这样的景象,让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干脆,赶快把门关得紧紧的。  一个“闭”,全由“雨”引起。可“闭”了“门”,却无法“闭”了“忆”,因为心中的“门”是怎么也无法“闭”上的。  (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6  李清照这首小令,如一颗玲珑的珠子,供人观赏、把玩,令人爱不释手。类似的情趣,在孟浩然《春晓》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我早已体验过。  可这首,倒是别具新意。“风雨声”被具体化

7、为“雨疏风骤”,还设置了“浓睡不消残酒”的背景,所以才“试问”。处处都显示出女性的细致、柔和、机敏。  尤其那个“试问”,真是绝妙。不是“直问”,不是“指问”,而是“试问”,这分寸掌握得多么得体。  对听到的回答,作词人应对得更为灵巧。哪里是“依旧”,是绿叶茂盛了,花凋零了,又不明说,而用“肥”与“瘦”比喻。唯有这样,才符合才女含而不露的气质。  那两个重复的“知否”,特别有趣。仅仅是随口这么一问,胜过多少刻画和描写,这就叫举重若轻。其中包含的遣字造句的秘诀,在多少本写作教材里都找不到。  (五)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

8、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也是一首小令,可是跨越的时间长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