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ID:31504619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2

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_第1页
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_第2页
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_第3页
资源描述:

《抓住关键词句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抓住关键词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句语言表达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9-01  语言是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多管齐下,通过听、说、读、写并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不乏精辟的词汇和运用独到的经典语句,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学生驾驭词汇和语句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找出关键词句,积累语言表

2、达材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对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的教学中,由于课文本身是一篇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文中的词汇和语句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朗读课文。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很多学生画出了“荒山野岭”“青山碧岭”“枝繁叶茂”“阵阵林涛”“春光染

3、绿我们双脚”3等词句,还有的学生在“染”字下面加了重点号。学生们完成朗读之后,教师又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发现关键词句和原因,学生们一致认为文中的关键词句有“染”“青山碧岭””“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等。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形成学习模仿、创新应用的前提,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并与同学探讨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一双慧眼,顺利地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二、理解关键词句,奠定语言表达基础  学生发现关键词句是第一步,接着还要真正理解其含义,掌握词句的特点和应用规律,才能为语言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

4、的基础。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为关键词句的理解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参照的蓝本。教师要将其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暖流》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认为题目“暖流”就是全文的关键词,整个故事是围绕着“暖流”这两个字展开。教师提问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暖流’一词的呢?”学生查阅词典后回答:“‘暖流’这个词有本义和比喻义,本义是指自然现象,比喻义是指心里温暖的感觉。显然这里是用其比喻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又找出了关键句“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给题目‘暖流’换一个词好

5、不好?”学生们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还是用“暖流”更贴切传神,因为“暖流”3这个词可以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温暖,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还传达了一种含蓄的美。由此可见,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是影响其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词汇和句子,采用对比、联想、分析等不同方式解构关键词句的含义,总结归纳词句的应用特点。  三、运用关键词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要学以致用,在具体应用中发现不足、纠正错误,以便清晰准确地表达,灵活熟练地驾驭语言材料,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6、《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后,在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出示一道题目:“模仿课文中带有‘染’‘披’字的语句,写一段描写春天的话。”有学生这样写道:“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缕七彩的霞光笼罩着大地,房屋、树木都被染成了彩色。春风吹醒了熟睡的万物,吹绿了小草、吹开了野花,给大地披上了一件彩色的衣裳,美丽极了。”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了这篇短文,在听完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同学们都不由地鼓掌,他们认为“染、吹、披”这些词语用得太妙了。这样教学,学生借助不同语言环境,通过反复练习应用,使其语言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常言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人类传

7、情达意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责编杨春)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