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

ID:3150308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_第1页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_第2页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_第3页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_第4页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_第5页
资源描述:

《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服饰创新,老古董是灵感之泉  2013年,我考入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时光。从入学开始,我就坚持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一来,因为馆长是我的导师,讲解是我必备的业务技能;二来,我实在太喜欢馆里的这些宝贝了,它们不只是老古董,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创意、灵感从不是闷头苦想就能得到的东西,很多同学总是绞尽脑汁忙着创新,却甚少回头看看我们祖先那些绝伦的智慧与审美。甘泉有时就在身边,不要因为不了解而弃之不饮,沉下心来,向传统学习吧。  2016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我

2、哪儿都不想去,也真心觉得自己已经干不了别的了。于是,我选择“赖”在学校,“赖”在博物馆,继续攻读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创新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  “半成品”寓意  在织染绣厅里的许多展品都存在这一种现象:不完整。就像这块花溪苗族十字挑花绣片――它的上方露着一块没有任何纹样的黑底。用来给八角花纹样勾边的红、绿色线条,似乎也没有缝完。看到这样的“半成品”,总有参观者会问些为什么。“年久失修脱落了?”“做到一半没线了?”“少数民族同胞不拘小节?”5  为了解答这个我也郁闷好久的问题,我平时会不由自主地留意、查找相关的资料。终于,在去苗族地区田野调

3、查的过程中获得了答案。应该说,这些空白之处是主观上的“不做满”,而并非客观原因的“没做完”。苗族妇女喜欢在服饰装饰上“留一手”,她们祖辈流传着“全缝完眼睛就瞎了”,“这辈子都做完了,我下辈子就不知道怎么做了。”的说法。  她们相信今生余留一点空隙,来生还可以照此觅得制作的方法路径。不得不说,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却与“满招损”,“凡事留有余地”的人生哲学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我把从民间得来的答案告诉给参观者,他们恍然大悟的惊叹样子,就是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所在。讲解的工作渐渐成为了我学习的机会与动力,它敲打着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敦促着我

4、对新知识不断求索。  正确的“错别字”  蕴含在藏品背后的有趣故事不胜枚举,而我毕竟涉猎有限,总是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让我答不上来。就在挑花绣片的对面,陈列着一块块织锦,其中有一块是布满汉字的“土家族福禄寿喜纹锦”。一次,一位眼尖的参观者挑出上面排列着的不少“写反的字”,并追问这是否是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又不识汉字而织造出的“错别字”。当时语塞的我,只能在讲解结束后进行一次次地疯狂的地毯式搜索。  原来,这只是因为制作者视字为图,字形的使用只是为了表达其内在的吉祥寓意,故无意识追求文字的正反颠倒。他们并非是弄反了、织错了,而是把文字当

5、成纹样来处理了。在他们的思维里,“福”、“禄”、“寿”、“?帧庇胫复?着美好寓意的蝙蝠、灵鹿、仙鹤、蝴蝶、花卉相同,图形的正反,不会改变纹样本身所传递出的美好之情。既然象征吉祥的纹样是“正也吉祥”、“反也吉祥”5,那么表示吉祥的文字又有何不可?通过提问而引发的找答案式的学习方法,比我自己闷头干嚼理论来得轻松,记得深刻。  “偷懒”的境界  再来看这样一件藏品:彝族五彩棉拼布对襟女上衣。第一眼看去,可能每个人都会被那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小三角所吸引,它满足人们对民族服饰关于鲜艳、喜庆、热闹的幻想。但仔细看才会发现这件衣服的妙趣之处:衣身色

6、彩鲜艳,可所有色彩都是按对比色关系进行排列,活泼跳跃但多而不乱;服装上所有图形元素,不是用三角形组合成方形,就是方形中套着三角形;领口也没有裁成常规的圆领,而是做成了与衣身拼布相呼应的方形。如此一来,各种零碎的装饰元素被牢牢地控制在统一的图形框架中,显得协调有序,又不失细节趣味。  不过,最令我拍案叫绝的,还是这位制作者的“偷懒”功夫。以衣服的“白色大三角”的拼布区域为例,乍看之下,“白色大三角”是由十五块“红色小三角”和十六块“白色小三角”拼合而成,但凑近仔细看才发现并非如此。制作者其实是先在“白色大三角”的中间缝上了一块“红色中三

7、角”,再在“红色中三角”上缝上三块“绿色小三角”,被中间这块“中号红三角”分割出的三个“中号白三角”里,也各缝上了三块“红色小三角”。一块“中号红三角”的加入,大大减少了制作者需要逐一拼接缝合的次数。假设少做一个小三角可以缩短5分钟的制作时间,那么做完这样一件衣服,还真是能节约不少时间呢。  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既不影响视觉美观,又比直接用小碎布进行拼合来得更牢固耐用,聪明的“偷懒”方式,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造物者的智慧。设计巧思的来源,有时就是这么不经意。5  “缺胳膊”背扇  在没有讲解任务的日子里,我也会做一些点库的工作,对藏品进行

8、拍照、钉签、测量、整理。这是一个可以批量式的“阅读”藏品的机会,零距离的接触可以发现许多平时注意不到的小规律、小秘密。  馆藏的不少背扇(南方少数民族背小孩儿的用具)都只有“身体”,没有“胳膊”,这是因为背扇往往主体结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