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305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两高”的扩招,导致中职校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学。并且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目前中职校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推进分层;递进教学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再生”的能力,必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开课的情况看,各校基本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纲开足了课时,但从高职院校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中职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明显感觉不够,所以职校开设数学课肯定是必要的。但职业学
2、校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下面是本人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不一定很全面,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中等职校数学课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热爱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应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目的是关爱学生,因为“爱”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的开端。不讥讽、不挖苦学生,是学生在数学课上和教师积极配合的前提。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不属于“成功者”4,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上比较脆弱,如果教师
3、在课堂上处理方法不当,会导致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放弃”数学的行列,所以首先要求对学生的态度是关心和爱护。 二、制定适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提倡推行“分层递进教学” 1.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存在的困难 (1)管理上的难度。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管理,它与传统的教务处、班主任的管理不一样,学生是流动的,这就对任课教师及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上的问题。 (2)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严格推行分层教学,按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班,分到低层次班级的学生及家长会思想负担过大,对学校的管理及最终目的怀有疑虑,那推行“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 (3)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分别承
4、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根据所授班级的不同,欲达到的学习目的也不相同,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是一个难点。 2.常见的分层教学模式 (1)走班式:按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将学生分成几大类,按不同的类别建立教学班,学校的原有班级仍然存在,只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类别,到各自的教学班学习,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学生受益,但管理上难度较大。 (2)培养目标分层模式: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按学生的毕业目标进行分层,常规分班以“就业”“升学”4为基点,就业班强化技能的培养,升学班强化文化课的学习。这种方式应用也比较多,缺点是容易造成“就业班”的同学全部放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5、 三、自我评价与体会 首先,通过尝试和自己的努力,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和我“近”了,上课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在A类同学的带动下,参与学习的人多了,积极上讲台完成练习的人也多了。现在,当我走进这个班上课时,我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虽然还不能肯定他们在考试中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但我得到了他们对我的尊重,这让我感到高兴和欣慰。 其次,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教学目标要有“异步实现”的思想准备,不求同时完成,但求都能有所提高,我认为这是职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为实现制定的目标,教会学生看书是非
6、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作业就是当天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看教材只看公式和例题。实际上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其中不乏许多解题思路和对定义的理解,如果单只看这两方面,何必将教材编成这样一本呢?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注意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对标准方程中的“2a、2b、2c”所表示的含义就不准确,当遇见“已知椭圆上一点P(x,y)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K”这类问题时,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办,而实际上根据定义及推导过程,这个问题很简单,从而说明看教材、理解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养成“学会学书”的习惯。4 最后,兴
7、趣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从数学美中发现其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的“美”实际很多,从“直线”到柔和的“曲线”,从变化多端的“三角形”到规规矩矩的“正方形”,从一元二次方程的善变到它恒定不变的判别式△=b2-4ac,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两重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这些“美”,要从数学的万千变化中教会学生寻找“静态的美”,同时又要从不变的“美”中发现变化的“美”。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很多,变化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