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1833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区域品牌建设与嘉兴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品牌建设与嘉兴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 具有特色的制造业集群是嘉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从现象看,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导致集群内企业(产品)品牌逐步出现,而这些品牌的产生又促进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具备的“磁场效应”一方面能带动区域经济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外部要素与市场需求流向区域内集群企业,推动集群升级、企业创新与品牌建设。因此,如何加快区域品牌的培育发展,实现制造业集群与企业(产品)品牌、区域品牌互促提升,是区域保持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嘉兴依托制造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特点 1
2、、区域品牌的分布范围广泛 一是区域品牌分布的空间范围比较广泛。到2014年末,嘉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制造业集群达到26个,在五县两区均有分布。二是区域品牌分布的行业领域广泛。嘉兴基于制造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遍及全市不同性质的行业,既涉及秀洲纺织、平湖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也涉及南湖特钢、秀洲光伏等新兴制造业集群。 2、区域品牌的组织结构复杂多样5 嘉兴制造业集群的行业性质、发展历史不同,使得以之为依托的区域品牌组织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1)多核竞争型。如海宁皮革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就是以慕容、雪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2)单核领导型。如嘉善太阳能制造
3、业集群构建的就是以昱辉阳光为单一核心的组织结构。(3)寄生型。如平湖服装制造业集群内的企业大都从事代工生产,忽视企业(产品)品牌建设。(4)错位共生型。如王店吊顶制造业集群众多知名企业针对不同顾客群推出了市场定位各异的特色产品,逐步形成错位经营。 3、区域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 嘉兴制造业集群采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策略,区域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到2014年末,嘉兴制造业集群所具有的国家级品牌达到了78个,省级品牌达到了158个,集群区域品牌、集体商标等达到了12个。“雅莹”、“友邦”等一大批企业品牌逐步获得了消费者的认
4、同。 二、嘉兴依托制造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集群层次偏低,区域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 嘉兴的制造业集群大多属于走低端道路的低成本型制造业集群,初级产品、加工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整机产品、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少,虽然皮革、毛衫、纺织、化纤等制造业集群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但它们带给人们的联想仍然是某种产品的产地,而不是高性能、高质量商品的象征。 2、自主品牌数量偏少,区域品牌建设后劲不足5 目前,虽然嘉兴制造业集群中开展品牌建设的企业日益增加,但成效不够显著。部分企业依然热衷于贴牌生产,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够强,在品牌建
5、设方面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经费。如濮院和洪合针织毛衫业开展贴牌生产的加工企业的比例达到了80%左右,采用自主品牌运营的企业为数不多。这直接导致区域品牌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3、知名企业(产品)品牌相对匮乏,区域品牌建设缺乏有效支撑 对制造业集群而言,龙头企业在推动集群自主创新、转型与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嘉兴制造业集群却严重匮乏可以带动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升级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也直接导致集群中知名的企业(产品)品牌的数量太少。如桐乡崇福皮草制造业集群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然而集群内仅仅拥有中辉、银杉、雪球等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4、“所有者”缺
6、失,区域品牌的管理容易失控 区域品牌为制造业集群内企业所共享,而“所有者”缺失会让区域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公共物品”,如果制造业集群中的某些企业的产品发生问题,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区域品牌的声誉。同时,以集群商标形式存在的区域品牌虽有了产权主体认定,但认定过程中缺乏准入条件与品牌保护的不到位也容易导致品牌管理失去控制,从而导致区域品牌价值下降、对产权主体贡献不显著等问题出现。 三、依托制造业集群建设区域品牌的主要措施 1、建设创新型制造业集群,塑造区域品牌形象 创新型制造业集群的特点是质量优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与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下企业之间自发地开展合
7、作活动。嘉兴制造业集群要进行区域品牌建设,必须从低端路径向高端路径发展,不再主要依靠数量、低成本扩张优势而是通过创新优势来获取竞争力。5 为此,一方面要开展标准化建设。通过加强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产业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工作,力争将部分集群标准上升为国家和国际标准,实现产品的权威认证。 另一方面要优化集群组织结构,提升专业化协作水平。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分工为依托,在大型龙头企业与本地中小型企业之间构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促进产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