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132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顺应“童心”,回归语文“本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顺应“童心”,回归语文“本真” 摘要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就是充满儿童味的语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是真实性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心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72-02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告诉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小学语文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合适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就是充满儿童味的语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是真实性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
2、。下面以《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为例,阐述对“童真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顺应童心,构建“童乐”的课堂 1.“童心”教师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奠基。儿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尽情地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本真,做到“真”学,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自己“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走进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是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自己必须做一个具有“童心”4的教师。只有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
3、子的情感去热爱,与孩子的童心共鸣、共融才能真正地让孩子释放天性。 2.课堂巧设童趣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关键。课堂中的“童趣”,就是指把“情趣”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乐趣”带进课堂。如在开课伊始,设计一个“听写大会游戏”,模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不但书写正确而且美观。采用儿童喜欢的竞争比赛形式开展,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教学,又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在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赏、读、想、说、演等趣味活动中感悟与理解文本。当理解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把夸赞的语气表述出来,夸赞的
4、语气读出来了,模仿出来的动作也不拘一格,把人物的形象也演“活”了。在理解文章重点,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幅画到底错在哪时,巧设了一个让大家争执的疑问:堂堂大画家的画作难道还会画错?这画到底有没有画错呢?引导学生结合两个人物对比(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一个是天天与牛相伴的牧童)去争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欲望被激发了。此时,将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斗牛视频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斗牛时牛的尾巴。看完学生顿然醒悟,紧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回读文本。这样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让学生对小牧童的形象肃然起敬啦! 3.借用现
5、代教学是优化“童乐”4课堂的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呈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等感官,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例如:借助视频突破难点。斗牛时牛的尾巴到底朝上还是夹住呢?现在的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斗牛的场景,通过观察斗牛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巧妙地突破这一难点,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让小牧童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现代教学技术丰富的画面感,形象的视觉思维,顺应
6、了儿童率真又充满幻想的个性,瞬间能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让低年级的孩子有效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所以说,童乐的课堂犹如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二、回归“本真”的语文,扎实习得语言 首先,朗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进行朗读。围观人群中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绝妙之笔”“神笔”,加上动作声情并茂地读出他们对画作的赞叹,把人物的形象读活了。赞美的声音越美,就与后面牧童炸雷般地喊出“画错了”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这样小牧童的勇敢形象就呼之欲出啦
7、!在理解戴嵩的形象时,抓住理解“和蔼”“惭愧”等词品味人物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理,这样,朗读出来的情感就水到渠成啦,人物高尚的品质也了然于胸啦! 其次,想象中内化语言。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语境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并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悟情明理,进而培养自己的语感,内化语言。如,在教学理解围观中人夸赞时,设问围观中夸赞的人就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两个人吗?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也在夸赞呢?(朋友、大夫、书生……4)如果此时
8、,你就是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带着夸赞的稚嫩而又清晰的儿童语言缓缓地从学生口中生成。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最后,积累中运用语言。《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