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0849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的思考。 一、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目标性原则 实施问题情境教学要有很强的目标意识,根据制定的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问题要问在知识关键处,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社会发展的规
2、律”时,我们创设了以下情境:古时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文人认为雪代表纯洁与高雅;做官的认为雪代表自己将官运如雪一样大;经商的认为雪代表白银滚滚来;种田的认为瑞雪兆丰年。 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4 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体会到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
3、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二)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形式要新异,情境在学生面前呈现,就形成学生的感知对象。常见情境,多次重复的情境,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新异性的情境,则可立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情境的热情。因此设计形式多样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如新闻事件、听证会、小品、漫画,都可以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 (三)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原则 教师在
4、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 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作为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
5、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4,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及时的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联系生活,让课堂走进生活,使学生“想问”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教学内容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
6、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掌握问题设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1.比较联系法: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两种事物的异同点的比较中提出问题;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事物上发现问题等等。如:邪教与宗教有什么异同?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信教矛盾吗? 2.知识联系法: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的方式。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时,鼓励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提问,学生会问:为什么政府的宗旨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一致?通过
7、这种知识联系法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矛盾分析法: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思维交锋的提问方式。例如:一方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信教,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此法,就能有效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就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4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王思静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