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

ID:31500356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_第1页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_第2页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_第3页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_第4页
资源描述:

《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深刻,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  2016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大家对于作文的争论也偃旗息鼓了,但从阅卷的结果看,今年我省的作文质量整体不容乐观,平均分不足40分,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跟2015年相比,今年作文材料由文字表述转化为漫画,难度稍微有点加大,首先你得看懂漫画,然后确定立意。但不管材料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把握漫画主题,知道这跟教育有关,既然不偏题、不跑题,为什么得分还如此之低呢?原因就是大部分同学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写得大而空,没有触及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一句话,就是不深刻,而深

2、刻才是触及阅卷者灵魂的钥匙,才是文章得高分的基础,那么,一篇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呢?  首先,善于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4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

3、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19世纪上半叶,曾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会触发他这方面的

4、感慨,《病梅馆记》就是一篇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事理的名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但都属于作者关注生活,积累厚实,一招制胜所至。  其次,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4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文章平平。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

5、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述中引用了某一材料,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认识上,要加以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学会不断追问、思考。随着观点的逐层深化,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

6、显得深刻。  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材料为例。显然我们先要挖掘出它的比喻义,再进行行文。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第一步追问是什么,即“赠人玫瑰”是什么意思?“手有余香”又指什么?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揣摩出“玫瑰”寓指美好的事物。而且这个事物不大,也不太难;“余香”寓指自我所得,同时得到的收获。第二步追问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赠人玫瑰?因为在给予物质或精神帮助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也得到提升。第三步追问怎么办,即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在文章中,引导大家要奉献爱心,尽自己一分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当然,还要阐述清楚一点,施恩不必图回报,不必居高临下地对待被帮助者。

7、因为“手有余香”,自己也有收获。如果从接受“玫瑰”一方面来说,就要写懂得感恩。这样一步步追问,一环扣一环,文章的立意也就越挖越深,论证也就更深刻、独到了。  再次,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备、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例如有一组常见的辩证命题,叫做“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4。一般来说,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充分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人生乐在知足,或人生乐在不知足;也可以综合起来讲,生活上应知足,工作上应不知足;或者换一个角度讲,物质生活上应知足,高尚的精神生活上应不知足;还可以由己推人,讲到生活上对自己来说应知足,关心别人生活应不知足。但这些都是常人

8、所见。如若进一步挖掘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