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ID:3149814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_第1页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_第2页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_第3页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_第4页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摘要】条件概率是高中概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难懂,教师难教,其教学引起了教师们的重视,诸多研究正逐步展开.其中,王志军老师的《“条件概率”教学设计》一文从实践层面,给出了这一内容教学的诸多建议,颇有价值.笔者根据其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深入谈谈对条件概率教学设计的三点建议,以就教于同行.  【关键词】条件概率;几何概型;古典概型  一、设置情境,引入概念  学生在必修三已经学习过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概念,能够准确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的含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或分步原理求解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

2、的个数,这为本节学习条件概率做好了知识准备.但条件概率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根据随倩倩老师的研究《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发现,学生在对条件概率的理解上存在许多错误的认知,如“因果偏见”、“时间顺序偏见”、混淆P(AB)和P(AB)、混淆限制条件等[1].因此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条件概率”教学中易出现的三个问题入手,再次深入探讨了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易出现如下问题:  1.推导条件概率公式化定义的过程并不完备,此处王志军老师也有提出,单纯从古典概型角度的阐述会略去对几何概型条件概

3、率的研究[2];  2.仅指出0≤P(AB)≤51,教师可对P(AB)=0和1的特殊情况做适当处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3.缺少对条件概率本质的阐述和直观的图形认识,抓不住概念的本质.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去,经历条件概率公式产生的过程.例如:  例1:箱子里有红、黄、白三个小球,现由甲、乙2名同学依次无放回地摸球,问乙同学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解:B=“乙同学摸到红球”,则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记为Ω{白红,白黄,红白,红黄,黄白,黄红}.  由古

4、典概型,得P(B)  问题1:如果已知甲没有摸到红球,那么乙摸到红球的概率又是多少呢?  我们分析问题1,已知甲在没有摸到红球的条件下去求乙摸到红球的概率,这就是一个条件概率问题.现在给出条件概率定义.  定义:一般地,若有两个事件A、B,已知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记做:P(AB).  问题1(方法一)  解:设事件A=“甲没有摸到红球”,事件B=“乙摸到红球”,则A={红白,红黄,黄白,黄红}为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  一方面,由古典概型,P(BA)  另一方面,由古典概型P(AB),代入上式,得到一个与计数无

5、关的更为一般的公式:5  这个公式就是条件概率公式,其中P(AB)表示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因此问题1还可以直接用条件概率公式求解.  问题1(方法二)  说明:在问题1的方法二中,我们用条件概率公式P(BA)=进行解答,清晰明了,言简意赅,不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对条件概率公式灵活应用.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例题:  例2:如图1,边长为3的大正方形被平均分成9个部分,向大正方形内随机投掷一个点(投中且不考虑边界),记为Ω,设投中左上角的小正方形为事件A,投中阴影部分为事件B,求P(B)和P(BA).  另一方面

6、,在几何概型中,若以m(A),m(AB)分别记事件A,AB所对应点集的测度(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且m(A)>0,则有P(AB)=,P(A)=.  同样得到P(BA)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这个算式作为条件概率的定义.  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P(A)>0,称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说明:问题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心理缺口”,激发对本节的学习兴趣.同时,引例“摸球”来源于教材,做出改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X1X2Y、X2YX1、YX1X2”等符号的干扰,给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从古典概

7、型和几何概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引出条件概率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公式的合理性.  二、抓住本质,深入理解5  问题2:为什么P(B)≠P(BA)呢?  从韦恩图的角度,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已知样本点落在了A中(事件A已经发生),求落在B中(事件B发生)的概率.由于样本点已经落在A中的条件下,又要落在B中,故要落在AB中(即事件AB发生).  在这种观点的理解下,原来的样本空间Ω缩减成为了事件A所对应的样本空间,原来事件B所对应的样本空间缩减成为了事件AB所对应的样本空间.[3]  可见,P(BA)与积事件P(AB)是不一样的,

8、且P(BA)=.  P(B)≠P(BA)的原因是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  问题3:样本空间缩小后,P(BA)一定会大于P(B)吗?  例3:(2011年湖南卷)如图3,EFGH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  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图内,用A表示事件“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