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

ID:31497888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_第1页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_第2页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_第3页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_第4页
资源描述:

《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漫谈高中语文微课的制作  微课也叫作微课程、微视频,是指那些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虽短小,却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凭借直观的音像、有的放矢的设计、短小却有针对性的的内容、随时随地观看学习的便捷,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那么,如何制作一节微课呢?  一、选题得当  要选择有价值的、大小合适的主题。如选择“谈红楼梦的研究”这个题目就太大了,10分钟是不可能阐述清楚的;选择“本文生字词答疑”,这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没有太大价值。所以要提炼重难点,找出有价值的选题。如“从外貌看人物性格”,通过对宝、黛、凤外貌描写看

2、他们不同的性格;也可选择“从语言看人物性格”,如黛玉就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回答,看出她的谨小慎微,王熙凤的“一笑一哭”可见她的泼辣善变。而且,这些选题能够在10分钟内讲清楚。  二、精心设计  首先,要有“求精不求多”的“点化”目标的意识。即本节课解决好一个问题,就是胜利,所以要筛选出重难点,各个击破,切忌面面俱到。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从语言、外貌两个角度分析人物都很好,但是不要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把二者杂糅在一个视频里讲授,贪多嚼不烂,还显得混乱。4  其次,要有“系列意识”,虽然每课的目标都是一个点,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实现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的教学

3、效果。如制作微课“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关于虚实结合这一手法,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其他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呢?不妨做成系列微课,形成系统,供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使用。  再次,微课时间不要太长,还要注重完整性。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微课较之于普通课来说就胜在简洁且针对性强上,学生可以全神贯注地聆听,若是节奏过于拖沓,就丧失了这个优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简洁并不意味着不完整。切不可在做了一节很长的微课之后,生硬地以10分钟为界限,将长微课切碎成几部分,这就丧失了整体性的优点。  三、制作PPT  PPT在微课里的作用相当于板书,所以课件背景就相当于黑板,

4、要力求简洁素雅,切忌为了追求精美堆砌各种华丽元素、使用大量没有什么实际功效的动画效果,让人眼花缭乱,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字迹要大一些,每一页不要写得太满,保证清晰反映教学内容。对于特别强调的部分,要用着重号加以强调。  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属性是不同的,语文学科侧重人文性,更加静态,很多知识点无法通过图片、视频直接显示,图片和视频只能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所以,高中语文的PPT简洁明了就好,无须包含所有的多媒体元素。  四、编写讲解词4  讲解词就是教师的课堂发言稿,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学,所以发言稿力求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尽量不要使用特别长的语句,也避免口头禅和习惯性的

5、话语重复。另外,要把最宝贵时间放在分析上,所以要尽快地导入和总结。最好把讲解词提前写好,并修改几遍,这样在录制过程中就会方便很多。如制作“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思路就可以这样安排:导入什么是虚实结合,“实”是什么,“虚”是什么,举实例来说明什么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好处,简单总结。清晰的结构,配上简洁的语言就是一篇成功的讲解词。  五、录制和剪辑  现在有很多录屏软件支持微课的录制,其中CamtasiaStudio就是一款不错的软件。打开PPT之后,点击开始键,就可以实现屏幕和声音的同步录制、画面的剪辑、视频的拼接和制作等多种功能。但是录制时,教师注意

6、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和质量较好的话筒,避免受到噪音干扰,影响音质。后期制作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将片头片尾和一些错误之处删掉,配上音乐等,生成一个微视频。一定要对微视频进行反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确认无误,方能成为一节微课。  六、微课的使用  微课生成以后,可以发布在QQ群、校园的微信版块、电子书包里,供学生下载使用。也可以在课上合适的时机统一观看。在使用微课时,最好配套使用相关的讲解稿、练习册、课后作业。及时听取学生观看后的反馈,总结出他们满意和不满意之处,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争取找出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虽然“微课”4在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还不够成熟

7、,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微课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微课质量参差不齐;重视画面和技术,轻视内容设计的倾向依然存在;微课的使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因此,我们更应秉承科学的态度,满怀热情去探索。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15/02/0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1300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