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7076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课前预习在行程性评价中应采用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前预习在行程性评价中应采用的方法 摘要: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但是如果教师只简单地要求学生预习,而不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也是不会达到预习效果的。因此,政治课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 关键词:行程性自主学习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4-01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不仅体现在一次考试成绩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以及是否学会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是否具备了独立获
2、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一种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它与以往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方法不同,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发现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了能力。 课前预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框架结构预习法5 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把教材的逻辑结构、框架结构、知识体系概括出来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比较传统而常见的预习方式,主要适用于教学内容多而且复杂、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有时
3、不适合采用框架结构预习法,比如课本上章节的知识体系很明确,逻辑性强,则没有必要。 要想顺利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预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从“粗读---细读---精读”这一基本方法入手。首先进行“粗读”:指导学生迅速浏览全课,在浏览课程标题、框架标题和小标题的过程中,明确本课的讲述重点,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二步开始“细读”:即第二遍读书要认真阅读,划出课本中需要识记的内容。“细读”的目标是要找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第三步“精读”:目
4、标是找出重点和疑点,有利于教师在讲课中针对性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用这种方式把握每课每节的要点,节省时间,效果还好。 2画“知识树”预习法 画“知识树”,就是画课程的框架结构。教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即预习的同时根据课本内容画出课程的“知识树”,这一预习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 只布置不检查是不能达到预习效果的,所以课上的第一个环节就要检查学生预习时所画的“知识树”,同时进行点评,并表扬和展示预习效果好的“知识树”,有分歧时请同学讲解画图原因,教师从中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预习问题
5、听课,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讲课。“知识树”预习法,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能力。5 《中国教育报》刊登兖州市孔子学府的刘士秋副校长认为知识树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慢慢地树立对一门学科的整体体系。学生可以把每一节课的“知识树”衔接起来,建立起一棵大“知识树”,这样就把一册书的整个体系建立起来。刘校长比喻说好像一个景区,现在空中宏观上看清楚,再深入到各个景点,更能体会到景点的妙处。 3练习预习法 过初步预习后掌握一定知识后,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用以检验预习效果。这种方法具有很
6、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预习的不足,在上课时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可以从预习练习题中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在上课时有目的的讲课。 4查阅资料预习法 德育课离不开国内外大事,备课过程中精选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设立典型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内外大事的能力。 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上资料的使用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查阅、搜集和筛选。所以授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课外查阅与教材内容相一致的材料,以备课堂教学之用。这样安排,把学习教材与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可信度;另
7、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便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提出问题预习法5 预习虽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在预习中要解决全部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能够提出问题更体现了学生的用心思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远不如提出一个问题重要。问题可从所预习的内容中直接提,也可以从与已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还可以从学生了解到的现实情况与教材的联系上提。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讲课,可以引起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自豪感,提高学习兴趣,师生共同探讨,,有利于
8、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但是许多学生在提问题上显得比较惘然。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正确指导,否则,许多学生会无从下手,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