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620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漫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漫谈 【摘要】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到特长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文章以此为论题,积极探究如何更加高效的去开展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特长生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7-01 目前,高中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无论在教学体制上、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等,都一味的模仿音乐艺术学校。高中特长生的声乐教学要结合现实情况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进行改革,高中每个特长生的教师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一、科学的声乐理论和
2、正确的教学方法 高中特长生的声乐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生理特征、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发声器官的发育程度,在时间上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一般要保持在半个小时左右。以轻声练唱为主,不能过度练习。在新的发声还未完全发育好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规律,不要勉强练习高音部分。4 对于15-17岁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唱歌的技巧。一是正确的唱歌姿势,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二是唱歌中的呼吸
3、,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部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三是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
4、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4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在演唱、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要多一些唱歌时情感投入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曲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挖掘词曲的思想
5、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赋予歌曲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感情表达的依据,才能懂得如何借助音乐的旋律去表达歌曲的情感。只有带领学生充分而有效地把情绪、情感运用到声乐表演、唱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演唱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情感上和词曲达到共鸣。 二、声乐课实行“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声乐课的特点,以前的声乐课把采取的是“一对一教学”和“小班制教学”,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是不能继续实行下去了,主要是因为师资力量不够,与高等音乐学校相比,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一样。但是,在声乐课上采取“集体课”的话
6、,教学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决定实行“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演唱能力 我们要明白高中特长生声乐教学的意义所在,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为高等艺术学校培养一批人才。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如果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教师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演唱能力,解决学生的呼吸问题,懂得呼吸中吸气、流动、换气、控制这几个要领。在吸气时,放松与膨胀小肚子的办法,控制气息呼出的流量。所谓流动是指保持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状态,让气息得以控制。换气时
7、,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的去换气,等到“气口”了慢慢换气。 高中特长生的声乐教学不论是在教学体制上、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的改进,要适应高中特长生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这还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使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浅谈高中声乐教学[J].学周刊,2013,05:204-205.4 [2]顾清华.高中特长生声乐教学初谈[J].黄河之声,2013,11:79-80. [3]葛庆华.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刁永利.高中声乐特长生教学实践与探究[D
8、].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