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412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去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思维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开展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激发思维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主体地位;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3-01 培养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培养出适
2、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浅谈几点认识。 1.培养创新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 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跟着教师转,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领着走,否则,即使学生有了很好的思维见解,那也不能叫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是教师让学生多尝试,在尝试操作和相互交流中自觉的探究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法忽
3、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学生跟着老师转,教师抱着学生走为教师顺着学生引,学生试着自己走,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 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月光曲》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这样一个让学生尝试的问题:"贝多芬飞奔回店、把《月光曲》记录下来,谁知道曲子的内容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就不知不觉地引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学生不得不去认真反复精读课文,从而激发了思维的兴趣,创设学生思维驰骋发展的空间,连班级中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4、,通过学生细读精读的尝试,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讨论尤为激烈,有的学生认为就是盲姑娘在茅屋里弹的那首"难弹"的钢琴曲,有的学生读后在苦思冥想,尤其是几位组长争论更为激烈,通过一番激烈争论学生最终一致确认了课文中《月光曲》的内容(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再经过教师的引导有感情的范读,学生个别练读,分组朗读,激情训读,情感的融入,激起学生情感涟波,兴趣极浓,读时自觉有手势动作的演示,很快就能把月光曲的内容背记下来,并且深入领会记忆于心中,教学效果极佳。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用来教学《挑山工》(第九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第十二册)均会起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
5、的质量。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教给质疑方法 2.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担心答错或答不完整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而不敢发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问,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一一地认真善意地对待,即不能因为问题偏离教学内容和要求就一票
6、否决,不屑一顾,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而表现出不理不睬,不耐烦的态度。 2.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敢想敢问了,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基础知识面不广,有的不懂得怎样提问。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是题目质疑,有的课文(大多数课文)课题是点睛之笔,教师可以从题眼入手进行(引导学生),如《飞夺泸定桥》引导学生质疑,"红军是怎样'飞',怎样'夺桥'的"?二是自学后质疑。让学生自学完一篇课文后,说说学会了什么?同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教学《落花生》一文,学生自学完课文后,会对父亲说的话不理解而提问题质疑,这恰好又是课文理解
7、的重点。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自学完后,会对课文中说"她和奶奶一起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不理解而提出质疑。还有《挑山工》一文中,鲁迅和作者谈"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着什么意思)。这些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均要一一地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释疑。 3.让学生探究解疑4 学生是乐于思考问题的,质疑的气氛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考价值的质疑就会出现。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而解决,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学生初学后会质疑,图上到底有几个纤夫?(是11个,有的只
8、会看出10个,甚至9个)这类问题就让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