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9981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基于教评系统的高校教师素质与教学成果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教评系统的高校教师素质与教学成果评价研究 [摘要]教评系统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继续完善教师发展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科研及教学水平,是取得更好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0-0057-02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发展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成果进行了评价。 本文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和教务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网站中,选取了衡量教师素质的15个变量进行分析,找到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讨论。本文将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潜力,教学水平,身体素质,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心理素质,指导水平,沟通技巧等变量设为数值型变量,先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结
3、论。4 表1展示的是公因子的方差表,可以看出,各个因子变量分析的共同程度都很高,大多数都在0.8以上,说明选取的衡量教师素质的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能够被提取,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因子变量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有效。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潜力,教学水平,身体素质,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心理素质,指导水平,沟通技巧等方面都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因素。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客观性、公平性,树立良
4、好的考风和学风,根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制定了形成性平时成绩评价办法。此办法已经从2014年9月入学的2014级学生开始使用,并在本学期全部推广到全校所有的选修课中。 表2给出了解释的总方差,14个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特征值的总体方差大于1,所以可以提取前6个作为主因子,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是由上述因子分析得到系数矩阵见表3,分别为各变量值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将这6个得分变量作为自变量,以2013年9月-2014年7月两个学期的学生评价分数为因变量
5、,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分析采用软件SPSS19.0,数据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网。4 从表4可以看出,数据分析的t检验全部通过,非标准化的系数的意义合理,误差在研究允许的范围内,基本的结论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评系统在实施两年后已经比较完善,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所有应变量的系数均显著,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对发表教学论文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天津中医药大学推行两年的教学设计,无论对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授,在提高教学效果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
6、引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动力与激励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教师教学能力,以及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与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表5的分析结果看,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的评教相对客观,影响教师得分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身体素质,多媒体操作的熟练程度。对教学的监控反映在经验上。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BB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专职教师对教学的监督更强了,教师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对多媒体的熟练操作也充分体现了新一代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的应用。继续在课堂中落实以学生为中
7、心的理念,是未来我们继续发展前进的方向。 教评系统对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继续完善教师发展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和科研及教学水平,是取得更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学会.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状况动态检测与反馈系统说明[J].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2013(12). [2]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网站[EB/OL].202.113.168.66/pingjia. [3]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网.4
8、 [4]周桂桐.中医院校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平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 [5]王卫平,刘承功,鲁映青.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责任编辑:陈明]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