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ID:3148996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_第1页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_第2页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_第3页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分别采取控制风险源、截留风险载体、斩断风险路径、提升风险阈值的设计风险综合管理策略,并制定出针对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的控制措施对照表,从而便于采取相应的设计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设计风险传导设计风险传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在设计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源的活跃程度决定了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载体的携带能力,决定了其所能携带风险量的大小;风险路径的传导能力,决定了风险流传导的速度和流量;风险阈值的高低则反映了风险

2、接受体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风险源、风险载体、风险路径、风险接受体是整个设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4项关键要素。通过对这4项关键指标的识别和测度,可以获得设计风险传导整体性态的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控制风险源  当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显示为活跃时,说明风险因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与风险载体结合形成风险流,风险发生的概率升高。因此,需要采取控制风险源的应对措施,即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和转化引起风险因子活跃的内外部条件,使风险因子保持在不活跃状态。4  改变设计风险因子的活跃程度,可借助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表

3、1),通过对该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的管理,使三级指标的状态向有利于降低风险因子活性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二级、一级指标,达到调节风险因子活跃程度的目的。  以实施产品创新设计的企业、单位为主体,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的若干影响因素中,既有客观因素,如企业外部风险影响因素是难以通过企业自身努力而改变状态的;也有主观因素,如企业内部、设计组织自身风险影响因素,是易于通过企业自身调整而改变状态的。  总体来说,客观风险因素的管理强调灵活性,企业及设计组织应时刻关注各种指标的变化,当客观因素指标显示有害时,做到顺应形势、积极应对,在尽可能短的时

4、间内做出调整,以减轻或消除风险影响。主观风险因素的管理强调一贯性,可对各种主观因素指标设定管理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①  因此,控制风险源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借助设计风险源风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调控,使之向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方向发展,达到预防、控制设计风险发生的目的,由此得出设计风险源控制措施对照表(表2)。  二、截留风险载体4  当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显示为强时,说明风险载体容易携带风险因子形成风险流、所携带的风险量大,并沿着风险路径向风险接受体传递。因此,需要采取截留风险载体的应对措施,

5、即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和转化引起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增强的内外部条件,削弱其风险携带能力。依照设计风险载体风险携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出设计风险载体控制措施对照表(表3)。  三、斩断风险路径  当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显示为强时,说明容易使风险流通、流通速度快、所能传导的风险量大,增加了风险接受体抵御风险的难度。②因此,需要采取斩断风险路径的应对措施,即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和转化引起风险传导路径风险传导能力增强的内外部条件,削弱风险传导能力。依照设计风险路径风险传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出设计风险路径控制措施对照表,见

6、表4。  四、提高风险阈值  当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显示为弱时,说明其风险阈值低、风险约束能力差,容易被风险流突破、给风险接受体带来实际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提高风险阈值的应对措施,即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控制和转化引起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减弱的内外部条件,使其抗风险能力增强。依照设计风险接受体抗风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出设计风险阈值控制措施对照表(表5)。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可建立控制风险源、截留风险载体、斩断风险路径、提高风险阈值的综合风险控制策略(图1)。  结语4  通过对设计风险传导关键要素的控制,可

7、以使各要素保持相对独立,从而减小风险发生的几率或降低风险损害程度。需要指出的是,设计风险传导的风险控制有很强的系统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务必注意各种指标的相互关联。同时,由于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可能出现各种评价指标好、而实际管理效果不好的情况,③只有在不断摸索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补充、细化管理办法,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设计风险管理效果。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76.  ②Dengjun.ResearchonthePat

8、hofRiskTransmissioninProductInnovationDesign[C],ManagementandInnovationInternationalForum,2010:148.  ③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