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759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策略点滴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策略点滴谈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从明确教学目标,科学使用教辅设施,进一步丰富各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方法等方面谈在追求高效课堂方面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目标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的课堂,是近年来所有教师的最高追求。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实
2、现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人的精力就越集中,信心就会越足。所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前都要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努力的方向。在从实际的运行中发现,学生并不关注这个环节,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目标,而且部分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只把它当成一种形式,放电影般地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接受这个“任务”4。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提炼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把它当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举措。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一定要再现教学目标,让它与传统的课后小结有机
3、结合,通过对照,让优秀学生萌生成就感,建立自信,让学困生也由此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求补救的措施。 二、科学使用教辅设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力帮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突显,它给了广大师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万能的,跟传统的黑板一样,是我们为实现课堂高效而采用的手段之一。但近几年,很多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出现了误区,几乎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的地步,“蜕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很多教师在提前编排好的课件“轨道”里“循规蹈矩”,把本来充满变数的课堂
4、变得“按部就班”,让人压抑,令人难受。所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观势在必行。当然,多媒体的出现,为地理高效教学插上了翅膀,以前如宇宙等宏观地理现象的认识学生只能借助想象,现在学生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地了解。一堂高效的课应该是泉水叮咚,而不是一潭死水,应该是现场直播,而不是播放影片。虽然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上大受冷落,但其并不会因为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代多媒体并非完美无缺,所以二者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偏颇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的。 三、集思广益,借助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课堂高效 时下,我们的课堂
5、教学正处于“模式”的构建时代,有“三三六教学模式”“四步导学教学模式”“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等等。但这都只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平台,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下册“沿海万里行”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当“导游”4,每人负责一个省份,带领其他学生“游览”所负责省份,在“游览”中学,在“游览”中体会与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乡土教学中也可以请学生当“领导”,为了家乡的发展而“指点江山”;还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感受祖国广袤的疆域和大好的河山;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
6、,每节课前可针对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主题如“5?12地震”“远离沙尘暴方法谈”等进行一分钟演讲,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还可以创办“辩论天地”,针对“人口”“土地”等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实验也不是理化生等科目的专利,教师可以选择如“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海陆间的势力差异”等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许多动听的歌曲如《大中国》《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国》《黄土高坡》《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它们插入地理课堂,活跃气氛。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间
7、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你的北国依然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爱你,中国!”等也不同程度反映了地理知识,教师若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一句话,只要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自己“吃进去”的,那就是好样的。另外,课堂是充满灵气的地方,不能将课堂搞成戏台,教师绝不是演员,把排练好的“节目”一一不落地演完,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有思维,也不会有生成。一个没有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堂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所以在创建“模式”时断不可本末倒置。4 观念求发展,改革促进步,许
8、多学校的举措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观点。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期待广大同仁共同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责任编辑袁妮)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