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8536
大小:88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1.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解析: 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转变为早期改良主义者。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近代早期维新
2、派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答案: C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答案: B3.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解析: 清政府实行君
3、主专制,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开明专制或君主立宪,进行“体制创新”,依靠皇帝的权威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答案: D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解析: 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戊戌新政中”和“切中时弊”,符合这两项的只有A项。答案: A5.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
4、,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这说明(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
5、工作要求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史料分析可知: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之意,符合题意的是A项。答案: A6.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解析: 本题以图片为材料考查学生识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
6、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答案: B7.戊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这主要表现在( )A.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C.鼓励发展工商业D.在京师设立大学堂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即参与政权,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戊戌新政使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答案: A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现立
7、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政治主张的实施为命题切入点,分析其阶级局限性。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A项迷惑性最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已触动了封建制度,并不是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答案: D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
8、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请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