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

ID:31448104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_第1页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_第2页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_第3页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_第4页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训制学生课余有效训练的探索  摘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走训制学生普遍存在训练时间缺失、训练质量不高的现状,文章以“适当减量增强度”为核心理念,指导走训制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探索解决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适度减少训练量,适当提高训练强度,有效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训练水平,并为其他业余体育训练项目和体育升学训练,实现“轻负高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走训制;有效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3  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除了部分在学校住宿外,大

2、部分回家住宿。这些走训制学生,每天早上赶到学校参加早训,下午放学参加训练后回家,路上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导致了训练时间相对缺失造成训练程度不平衡,影响训练质量,训练和学习任务相对更重。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根据原国家田管中心罗超毅主任关于训练适应性理念:尽可能以实战强度或高于实战强度组织训练,让运动员不断适应这种强度并逐渐形成神经肌肉适应性结构,该强度就会让运动员感觉到越练越轻松,就会让运动员在这个高平台上越练越高。我们提出了“走训制学生适当减量增强度”的训练理念,以学校40名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住宿制和走训制设立了对照组和实验组

3、,分二批开展对比训练研究。对照组根据原来的训练计划开展常规训练,实验组则根据训练计划以“7适当减量增强度”为核心理念开展训练。经过二年的实践研究,对比二个组的短跑素质指标:50米、150米、30米快速换脚跳、立定跳远、最大力量(深蹲杠铃)、实心球后抛和100米专项,结果显示实验组有66.7%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并没有掉队,有约13.3%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落后对照组,但有约20%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超过了对照组,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这也为训练时间相对充足的住宿制运动员的训练观念变革开拓了新思路。下面以短跑运动员训练活动开展的三个要素为例,具体阐

4、述我们的做法:  1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是实施训练手段、获得训练效果的根本保证。训练是由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3个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期所组成的,运动训练就是按这样的训练周期一个紧接着一个,周而复始地进行,后一个周期都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要求,最终实现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一堂完整的田径训练课一般由准备活动、基本训练和放松部分组成。短跑训练的准备活动要求相对较高,完成慢跑、柔韧拉伸和跑的专门性等练习就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基本部分的练习加上每组跑之间的休息时间,一般需要30~40分钟的时间。剧烈运动后需要的放松时间大

5、概10~20分钟。因此,一堂完整的短跑训练课大概需要70~90分钟的训练时间。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二个组的实际情况,允许走训制学生下午提前20分钟结束训练回家吃饭,早上训练允许推迟20分钟到场,充分保证学生上下学路上的时间。7  在训练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对照组每次慢跑1200米,我们适当减少实验组慢跑距离为800米,但慢跑强度却提高10%左右。短跑项目属于高强度运动,身体主要运动部位的韧带容易拉伤,我们把实验组柔韧性的练习,变传统的肋木压腿等静力性拉伸为行进间踢腿等动力性拉伸,使韧带的拉伸更有成效。经过二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实验

6、组运动员的肌肉拉伤现象比对照组好许多,但节约了训练的时间。  2训练负荷  训练负荷的主要因素是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影响负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重量等。影响负荷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练习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速度、负重量在全部练习中所占的百分比。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训练中强度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比训练量更重要,但也更容易对正处在生长发育快速期的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肌肉、关节、韧带造成较大的损伤。所以,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竞技能力提高的规律,坚持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层层衔接、分级

7、训练的原则,确保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以准备期某一阶段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为例,阐述我们对“适当减量增强度”的程度的把握和思考:  由表1的速度训练项目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训练量比对照组减少了47.5%;速度耐力训练项目,实验组比对照组总运动量减少了39.3%,但训练强度却提高了10%左右。也就是说,实验组除了速度耐力训练时允许使用80%的强度,其他的速度和力量训练强度都在90%以上。  3训练方法7  短跑训练根据性质可分为: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柔韧性训练、耐力训练等。短跑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十分丰富,一般教练员会围绕力量、

8、速度、速度耐力等短跑最基本素质,采取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递差训练法等手段展开,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我们基本选择递差训练法为主要训练方法,因为学生会觉得每次跑动的距离在减少,运动员的心理会觉得越来越轻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