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

ID:31447643

大小:11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10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_第1页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_第2页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_第3页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_第4页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新课程课改理念及教育实况再思考  语文新课程改革,基于对语文现代教育百年发展历程的反思,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课程性质强化人文性,教材编写体例按人文专题构建学习单元,淡化语文知识,崇尚与传统语文教学“体悟”、“试误”一脉相承的语感教学。但改革后语文教育实况,与改革前相较,却并未发生预期的改变和效果,甚至有令语文教育发展倒退的嫌疑。  一、前言  言及语文新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离不开对“语文工具论”和“语文知识”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正是基于对“语文工具论”和“语文知识”的反思,而构建起来的。  “语文

2、工具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两个令人较为“敏感”的概念。提到“语文工具论”,我们就会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科学化”,并进而联想到“语文训练、标准答案、考试机器”,因为这一切都被认为是建立在“工具论”基础上。说到“语文知识”,我们就会联想到“知识中心教学”,就会联想到“教师上课讲知识、学生考试考知识、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一切都被认为是“语文知识”这个“舶来品”所致。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判,就会发现这种联想颇为牵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然而,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产生这种推论式联想呢?  在

3、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针对“语文教学科学化”“11知识中心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很多语文教育界的资深研究者,其研究视域大多从真空的理想化视角出发,逆向倒推,直接将“考试机器”、“讲知识、考知识”这些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教育现象,加在“语文工具论”、“语文知识”的头上。而这些存在于现实社会领域中的教育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现实利益的驱动,正是这些现实社会的因素,使语文教育偏离了应然轨道,而不是“语文工具论”、“语文知识”本身。外加学术派系色彩,一些“语文人文论”者和“盲目排外”者,从与“语文工具论”、“语文

4、知识”对立的视角,先入为主,坚持己见,不加研判地予以指摘。基于“这种反思”,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性质写入了“人文性”,学科建设理念淡化了“语文知识”。从1987年,陈钟梁发表《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反思开始,至今已历30年,仍然让我们油然产生这种推论式联想,可见语文界对“语文工具论”、“语文知识”识误之深。  而建立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历三分之一个世纪,我们的语文教育因变革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辨识新课程改革前后语文教育理念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改革前后语文教育现状进行理

5、性、深入、客观的研判。  二、语文教育理念发展历史轨迹追溯  纵观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轨迹,语文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应该说经历了两个里程碑式的“分水岭”。第一个“分水岭”,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马氏文通》和“癸卯学制”为标志。第二个“分水岭”,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为标志。11  (一)学科工具性的确立和语文知识教学理念的引入与发展  第一个“分水岭”,语文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性质是改革传统,其标志是《马氏文通》与“癸卯学制”。《马氏文通》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语文知识教学理念引入我国语文教育;“癸

6、卯学制”为语文教育带来了制度上的变革,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学科工具性质得到明确,语文知识教学理念得以逐步渗入语文学科话语体系。  “体悟”和“试误”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知识教学理念渗入我国语文教育始于《马氏文通》。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序言中写道:“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1

7、]鲁迅在谈到古代蒙塾老师教授作文时,曾把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生动的比喻为“一条暗胡同”,“老师并不传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学生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任凭学生自己去摸索,‘暗胡同’能否走通,听天由命”。[2]马建忠先生痛感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因而感叹:“噫嘻!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1]1898年著《马氏文通》,引进“西文已有之规矩”。  光绪29年(癸卯年,1903年)末,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初小设“中国文字”科,高小和中学设

8、“中国文学”科。根据《章程》制订的《学务纲要》指出:“11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3]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得到明确。语文自此独立设科,独立设科的语文从此也走上了构建自己独立的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