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759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之我见 对于语言的作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精彩地表述:“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这一表述的意义不妨理解为:创建富有生命意义的生活世界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说语言是把人、社会和文化连接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连起来的纽带。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同时就是他的语感不断深化、美化的过程。在这里,我主要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感情朗读应以熟读、理解做基础。 理解是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可以说是无效的阅读。因为文本是作者心灵情感的抒发,
2、作者连同他的作品永远都静静地守候在课本中,好像等候读者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当我们的眼睛划过一行行文字时,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亲密的对话。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跟作者产生审美共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痛苦、一同欣喜,明明知道这本身是作家、艺术家构思的东西,但还是心甘情愿。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孩子一遍一遍地熟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离不开教师“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在孩子和作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帮助他们理解感悟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心理体验,再通过朗读表达出
3、来。反过来,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6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们在努力体现课标精神,即“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张庆主编讲的“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已形成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尤其是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在学生对课文已经读得比较熟,内容有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用我口读我心,才能读出祖国母语伟大的美妙神韵。 本学期我听了许多节语文课,发现有一个共性:老师们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不惜多渠道、大容量地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试想:课文是要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懂,还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潜心会文来读懂?考场上学生要完成的阅读理解,谁还会给他们播放多媒体课件呢?老师们创设的这些情境,实际上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告诉学生答案,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客体,根本没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我看,要把孩子带入课本意境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课文。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联系学生的原有
5、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只有当孩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甚至能熟读成诵时,学生才能看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或成故事中主人公的一员。当孩子把书读进去了,再把这种快乐告诉别人,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难了。6 有个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学生课文都还没读通顺,更谈不上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揣摩,教师就匆匆忙忙进入感情朗读的程序,其中一个要求是:“请同学们用憎恨的语气读写白骨精的语句。”学生连课文内容讲些什么、为什么要憎恨白骨精都还弄不清楚,能读出憎恨吗?后来老师点名让一位学生起来用憎恨的语气读写白骨精的语句时,这位学生说:“老师我要用敬佩的
6、语气读,因为,我敬佩白骨精会动脑筋,想办法,并且她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却不泄气。”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时需要教师的理性指导,因为文本身肩负着一种神圣的职责:提纯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理想,最终提高人的素质,优化社会结构,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理解无主见地附和,盲目地赞赏,就是对学生和文本的不尊重。应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不泄气地是在干些什么?学生理解了课文,自然会明白,她是在想尽办法干坏事,这种想尽办法干坏事的人是不能敬佩的。这样在学生对文本有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
7、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情也就自然融入其中。 二、感情朗读应淡化技巧性训练,重视情境创设。 有这样一个事例:某电视台到农村拍电视剧,导演请了几个当地的农民当群众演员,让他们“演”快速挖土。可是拍下来一放,看了真让人难受。“演员”们挖土的动作别别扭扭、呆板、生硬。导演反复以身示范,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一场挖土戏拍下来,“演员”感觉比挖了十亩地还要累,导演说:“你们都是农民,怎么挖地就那么难呢?”“演员”异口同声地说:“可这是表演呀!”6是啊,要是他们回家挖地,大家的姿势都会潇洒自如,和谐自然。因为他们只想着挖地,专注于生活内容本身,没有外在表
8、现形式的限制,心境是自由的,正是这种自由,才省略了一切技巧上的牵绊,直达美的真境。 训练学生的朗读也如此,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