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7079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个重要步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个重要步骤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迅速发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到教师的心中。那么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并使之具体化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五个环节,那就是“自学”―“互学”―“展示”―“讲学”―“检测”五个步骤,下面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为例,逐一说明这五个环节。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学;互学 第一步是“自学”,自学是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两点,一是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对课本相关内容通读
2、一遍,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如果有时间最好能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要看出本课的重难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具体说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其次,在摸清重点问题以后,要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查询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含义,并这两个对专业术语作进一步理解,最好能找出一些关于这两种制度的事例来;最后,在了解教材和突破重点的基础上,要对本节课的大的时代背景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在网上和书籍中查询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素材,以上工作要求学生在前一天完成。二是课堂前15分钟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时间,在刚进入课堂时,老师要给学
3、生点明本课的课标要求,然后围绕课标要求在黑板上写出或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夏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有哪些?4”“分封制的含义、对象及影响是什么?”“宗法制的含义、实质及影响是什么?”等等。然后由学生自己看书来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互学”,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形式是分小组讨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在自学阶段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向组内其他同学提出来,大家一起来
4、解决;二是由老师提出一些新的、难度更大的、带有思维拓展性的问题,如“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对分封制进行评价?”“宗法制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影响?”等等,学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前一天所准备的历史素材,一起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形成正式结论。 第三步是“展示”,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的问题答案加以总结概括形成书面文字书写出来,并在老师提问时流畅地表达出来。要求学生在书写答案时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字迹工整,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格式规范。在回答问题时
5、要求学生胆大心细,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清晰条理。如在展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要说清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对分封制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说,既要看到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通过这一阶段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本结束。 第四步是“讲学”4,这一阶段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中所展示的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优点和缺点并对其加以完善;二是紧扣本课重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最终使本课内容得以升华,以完成情
6、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以本课为例,老师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以金字塔和枝干法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形象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着这两种制度,最后由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讲解过渡到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智慧的伟大,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第五步是“检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老师可以从学生练习册中精选一些练习题,也可以自己在制作幻灯片时自己出一些练习题,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练习题要求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有层次感,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对本课重点
7、内容和核心内容的考查,以本课为例,在出题时要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到此为止一堂完整的课基本就结束了。 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同时又贯穿了三维目标教学,通过“自学”―“互学”―“展示”―“讲学”―“检测”这五个步骤,知识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要求,又完成了能力目标的要求,并在最后环节的升华中完成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从而比较完整地、完美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8、]傅元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教学问题探讨[J].历史教学,2005(5).4 [2]洪玉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之我见:以岳麓版教材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Z1). 编辑李博宁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