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629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设置初中物理弹性作业的教学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设置初中物理弹性作业的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推广和普及,不但课堂教学有了改变,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跟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以前课堂讲解知识,课后作业一大堆,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点全部消化掉,让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好,时间一长,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了动力,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作业模式,这就是弹性作业的教学实践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弹性作业;实践 一、把物理课后作业布置跟我们的生活相结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搬到实际生活当中
2、灵活运用。那么,在物理作业布置时,我们采用的弹性作业布置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弹性作业的布置,更能把课堂知识与生活互相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它打破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举个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我们学习的声音和光的速度,可以让学生在身边多注意有关这方面的实际例子,观察并记录下来,就拿我们体育短跑竞赛中裁判的手势和声音是哪一个先引起注意的这一现象来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喜欢上物理学习。4 二、结合日常学习,把学生分类分组布置作业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都是存在差
3、别的,有的更全面一些,有的就比较主观一些。在实践方面,有的学生好动,比较喜欢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有的就规矩一些,需要间接推动他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对他们有促进作用的作业,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特长,都有奋发向上的学习信念,通过正确引导,都能成为喜欢学习的好学生。 具体到物理教学中,书本上的原理公式都是死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学习效果不好。相反,如果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多实践一些有关物理现象的实验,学生不但能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增强有关物理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这样学习起来就不再费劲,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物理学习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关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比如,什么样的车子走得快,如果下坡时,轮子大的快还是轮子小的快?下雪时,穿什么鞋底的鞋子更能起到防滑效果?下雨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物理学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多加思考,一定能感受到学习物理学的快乐和用处。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出来,所以说,物理学好了,在生活中使用性很强的,弹性作业的布置,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中不断学习,共同进步,不但书本知识学扎实了,记熟练了,更好的是可以让学生能把掌握的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我们身边,学会活学活用,
5、学习就变得轻松了,为学习其他功课也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4 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种类作业,但也要注重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正如老话说的,“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学生之间交流意见,可以在同龄人之间更好地沟通,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相处更加融洽。 在物理课后的作业布置中,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一起去完成,让学生根据作业内容,从身边的生活取材,这样学生分工合作,然后共同组织起来准备实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总结出大家认可的最好观点,这样
6、的作业越多越好。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以他们为中心,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弹性作业的教学模式后,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象。同龄人在一起,在思想观念上和对事物的看法都是很接近的,大家都愿意交流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学习,结合物理学习来讲,大家经常在一起学习,实践,交流学习经验,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达到了学习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性格和自身的一些坏毛病,让学生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变得更加活泼自信。 一句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行弹性作业的教学实践中,
7、老师和学生都是受益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习效果上去了,而且也培养了良好的性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弹性作业的教学实践是最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4 [1]刘馨芳,吉日嘎拉.刍议中学物理差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2]吴小欧.课外作业的依赖现象及其改变[J].湖南教育:中,2013(5). 编辑孙玲娟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