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5935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论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 【摘要】将绘画的手法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在中国古已有之。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在她的诗歌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绘画的手法运用于其中。席慕蓉用她的笔,以画入诗,从色彩、画面感、意象意境三个方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绘画美色彩画面意向和意境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说:“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的美。其中绘画的美所指的就是诗人要像画家那样,注意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层次,注重词藻的运用,通过对词藻的雕琢,达到外在画意与内在诗情的一致和谐。”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从而她的诗歌就有了绘画美的
2、特性。 色彩 俄国著名作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绘画是这样,诗歌创作也如此。诗人利用色彩来呈现内心的丰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诗人对色彩的不同选择,我们是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感情旨趣的。席慕蓉作为诗人兼画家,毋庸置疑,自然是会把色彩作为一个创作的重要手段的。 1.色彩的冷热感6 色彩本身未被注入情感内容,但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色彩有寒暖、远近、轻重、虚实之分。席慕蓉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色彩的冷热感,增强了诗歌审美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她的《命运》“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
3、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中诗人用“湛蓝”来描绘乡愁。色彩心理学中的蓝色是冷色调,代表忧郁,诗人就是用这种可视的蓝色来表现游子飘零在外的经历,让人不自觉的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苦痛。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热情和积极。后半阕诗人在憧憬,若无后来的变故,她应“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等着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一个“红”字,就将蒙古人的热情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生活没有如果,不容假设,这一切都是作者美好的想想而已,这就是命运。 2.色彩的对比 人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对比会更强烈。诗人通过把色环上遥遥相对的颜色并置、明显对比,表现出来富有
4、审美品格的张力。如《残缺的部分》中“曾经那样丰润的青蓝与翠绿/都已转变成枯黄与赭红”,曾经的青蓝与现在的枯黄以及曾经的翠绿与现在的赭红形成了对比,这种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说明了“我”虽然重感情,却不沉溺,而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分离,以一种哲思来对待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3.具有“色彩感”的词 在席慕蓉的诗中,不只有对色彩的直接选用,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如《泪?月华》“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6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
5、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其中,“月华”“地萝”“斜阳”“青草”“风信子”“野蔷薇”“红胸鸟”等都是富有“颜色感”的词。这些词很容易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绘制”的画面更形象可视,从而使诗充满了更深长的意味。 综上,在诗歌创作中,席慕蓉大量并创新性地运用了色彩。诗人将丰富可感的色彩融入诗中,既突出了“画意”,又表达了“诗情”,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画面感 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以感情引向思想。”①画面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渗透了感情,诗人采用“画面感”这一手段表现感情,直观明了,易于体悟。 1.构图
6、 席慕蓉擅长于在诗中取景构图,能很好地把握构图的变化节奏。无论是山巅、草原、大漠,还是极普通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朵花,一棵树,都能剪裁入诗,构成画境。 (1)点线构织画面 席慕蓉常常在诗中用绘画中的线条来构成画面,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高速公路的下午》“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其中,“路”是线条,“我的车”也是线条,想象一下,“路”或直或曲,“我的车”6在路上疾驰,也是倏尔直线,倏尔曲线,那或直或曲行进的猎猎风沙则是来自我那思念着的故乡,虽是一首乡愁诗,但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与深沉。 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这些或直或曲或静或动的线条,在
7、把高速公路下午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使诗歌的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别具韵味。 (2)富有透视感和空间感 传统的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席慕蓉诗作沿用的这种焦点透视法,使诗歌画面真实客观、富层次感。如《流浪者之歌》“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在流浪的尽头化作千寻瀑布”,作为“一滴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最终到达“瀑布”,正是遵循视觉接触的次序来表现事物,因而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幅真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