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568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课堂应避免的两种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应避免的两种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32-01 本学期,学校按照中心学校的部署,模仿浙江杜桥中学高效课堂“两段三步261”结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先讲后学”、“只讲不学”的现象。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笔者对以下两种现象深感忧虑: 一、学生展示内容应付化 “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为了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展示自己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做却变了样。
2、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然后进行课堂展示,互相质疑探讨,教师点拨总结。问题就出在导学案的内容上: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学校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严格规定分成“导入新课,检测预习、合作探究、拓展练习”等三个板块。“检测预习”板块针对大多数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板块将理解课文内容、赏析重点句段设置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质疑;“拓展练习”板块根据本课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导学”就异化成了导“知识”。4 虽然学校要求导学案编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3、内容精致化,助学精炼化”,但这一要求并不具体,不具可操作性,如果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问题设计太空泛,不具引导性,学生上课时的讨论就没有方向。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用爱心去倾听》这课的“合作探究”板块时,只有两个问题:①说说苏珊给了“我”什么帮助?②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个问题不具体,学生在讨论时漫无目的,教室里虽然讨论得十分热闹,但学生的展示发言不着边际。 如果问题设计太具体,学生就会照抄《课文全解》上现成的答案,有的学生甚至不做导学案,在课堂上拿起《课文全解》照着读。这样,导学案就沦为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的辅助工具了。 如何
4、让导学案真正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助学精炼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课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在问题设计上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有层次、有逻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自然过渡到解决重点问题,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5、,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教师在课堂上边缘化4 教师导学案编制的知识化、学生合作探究时的空泛化、应付化,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对导学案的不断改进慢慢解决。但对高效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 在教改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学校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讲解要越少越好,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使课堂模式固定甚至学生朗读都程序化了。教学步骤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确实动得很多,可是
6、老师呢?只能在教室里维持秩序,或检查学生的导学案,或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给学生几句鼓励,从头到尾,极少见教师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究其原因,“导学案”已经把老师完全“出卖”了,教学程序一目了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所有内容《课文全解》等一类教辅书上全都有。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填写在导学案上,在课堂上就可夸夸其谈,其答案之标准、语言之流利令听课教师汗颜。加上课堂时间极其珍贵,老师被边缘化就成为必然。 但语文确实没有这么简单,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点拨引导、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文章内在的“激情”,有目的地去激发
7、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撩拨学生“入情”、“悟道”,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的情感,本就属于语文的一部分。讲得过多肯定不好,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则是对语文责任的推脱和逃避。如果长期把课堂“焦点”4让位给学生,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不利。语文教师的成就感来自于什么?主要来于教师在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只有师生间的情感和智慧能高度融合,才能让教师痴迷于课堂,痴迷于教育。 笔者认为,讲与不讲、讲得多与少应根据实际需要,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教师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讲解富有个性和文才,不仅仅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