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

ID:31445664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_第1页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_第2页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_第3页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_第4页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探究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师生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主体;引导;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

2、习的咨询者、指导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和培养者。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注重课堂参与性6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师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整个内容,包括看、听、思、说、做、展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其中。其实,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然后教师根据学情

3、具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并且注重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依托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是激发学生

4、创造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创造性潜力。首先,教师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以良好的状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思维空间。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得到较好的开发。  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6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有依据地完成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实际

5、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略能力目标的现象,也就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弱。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动脑操作能力。要改变这种做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操作活动提高其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境,结合教学道具和模拟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用脑、用手去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是在教师引

6、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尤为重要。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教师在教学中就像是个演讲者在展示自己的知识含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不能再是课堂上的演讲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角色,认清自身的角色转变:首先,由“演讲者”向“指导者”转变。课堂上,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由“统治者”向“平民”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究,在

7、平等的互动交流中做“仲裁者”。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条件,而知识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知识。课堂必须是学生的课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作适当性的指导。教师只有完全放手,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观察力、推理能力以及表达合作能力。  3.

8、有效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可以把学生已有的感知和未来发展水平串联起来,使其凭借已知的探索出未知的,达到除疑、解惑、识记的目的。但是如何设置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主动解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效问题,其必须满足: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问题要与学生的识记水平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